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

原书影像与数字化文本相互对照,繁简字随时切换;遇生僻词句,还能“查看引用”,出处一目了然;可以360度观赏,仿佛拿着真书在读……打开“识典古籍”平台,《永乐大典》浓缩于方寸之间,读者得以更加直观深入地领略这部传世古籍的风采。
一些曾藏之名山的古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数字时代的新气象。前不久召开的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上,12家古籍收藏单位新增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085部(件),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增至13.9万部(件)。
数字化是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程度还不高。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5000多万册(件),但实现数字化的不超过8万种,大多数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持续推进数字化,中华文化典籍才能以另一种形态得到长期保存和传承。
加快把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数字化,要做好人机协同、挖掘两方面的潜力。在整理古籍方面,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可以进行识别、排序、校对、结构整理等,准确率非常高。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核校,就能大幅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效率和质量。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让更多爱好者有了参与古籍整理的渠道。把人工智能处理过的文本,通过古籍整理平台分包给具有相关知识的人进行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人才的不足。比如,采用这一模式,全书近2亿字的《中华大藏经·续编》,吸引了全球900多名业余审校者参与,仅用时两年就完成了两个校次的底本校对与审核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合理挖掘人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能步入量质齐升的快车道。
数字化不仅能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古籍,也降低了其阅读门槛。去年9月,苏州图书馆上线“古籍数据库移动版”,在原汁原味呈现古籍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文检索、繁简转换以及做笔记、注解、修订等功能。更多古籍变得可视化、可触摸、可交互,有助于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进一步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的力量,在于浸润人心。以数字技术开发古籍,创作生成新的文化作品和产品,反映当代人的情感与生活,才能让古籍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南京图书馆从美食入手,推出古籍类短视频栏目,将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美食记载“翻译”成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观众“追更”。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找准它们与当今时代的共振点,就能贯通古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中华文化典籍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做好原生性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快数字化进程,定能让中华古籍资源存得住、找得到、读得懂、用得好、传得广,不断延续生命、焕发时代光彩。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果洛甘德: 多产业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上贡麻乡隆亚村,一片曾经被高寒气候束缚的土地上,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随着高原有机赤松茸的成功引种,隆亚村不仅打破了传统农牧业的局限,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 “一户一岗”让牧民群众享受国家公园红利
- 人民网西宁10月29日电 (记者张莉萍)记者从青海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实施了“一户一岗”政策,试点期间共纳入17211名管护员,每年补助资金3.7亿元。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黄河源的约古宗列曲、长江源的格拉丹冬、当曲以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扩增至19.07万平方公里,曲麻莱县麻多乡、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玛多县花石峡镇、杂多县结多乡部分区域调整(优化)纳入了国家公园范围。…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