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绘和谐 民族团结谱新篇
月色朦胧,灯火辉煌,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的下南关街热闹非凡,香气四溢。这里不仅是品尝特色美食的好地方,更是感受城市烟火气和民族团结氛围的绝佳场所。
夜幕降临,热闹非凡的下南关街。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作为城东区最早的商贸业集中点之一,下南关街有686家商铺、流动摊点,各族群众密集,街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独具民族特色的酿皮、馓子、黑米粽子、焜锅馍馍、酸奶、甜醅、醪糟、羊肠等专属西北风味的美食,吸引着省内外各族群众前来购物和游玩。这条老街成为了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美食文化,进一步拓宽形式、丰富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窗口。
“给我来两份酿皮,谢谢。”商户王慧的酿皮摊前,五六个游客正排队品尝购买酿皮。“听说这家好吃,我们专门过来尝尝,味道真不错呢!”游客李娟竖起大拇指。
王慧家住城东区,家中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还要供孩子上大学,想外出打工,但还要照顾老人,这让王慧犯了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团结社区通过走访调研统计低收入群体家庭,在下南关街增设349处经营摊位,将207户低收入群体纳入市场内摆摊。
游客选购小吃。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微信到账16元、微信到账32元……”王慧的手机不断地提示着顾客扫码支付的钱。“自从在这摆摊以后,我一个月将近有5000多元的收入。”这要放在一年前,王慧想也不敢想。
“我们以拓宽特殊困难群众收入渠道为出发点,引导辖区群众不断转变思想、推陈出新,打造风格不同、特色鲜明的步行街‘烟火经济’,让群众在家门口鼓起‘钱袋子’。”团结社区书记马燕说道。
今年以来,下南关街以其特有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出圈,400米长的街巷里,汇聚着上百种地方特色风味美食,吸引了来自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各族群众观光、打卡,也为周边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就业平台。
工作人员检查下南关市场明码标价、三防措施、食品安全等。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而曾经,这里确是另一番景象。巷道密集、老旧小区和自建房占比大,周围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多、流动性强、低收入群体多等,都是社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
为了改变现状,团结社区费了一番功夫。先是成立“暖东·幸福”共驻共建共治共享党建联盟,形成党建引领的强大合力,不断夯实社区治理和惠民服务基础。
“暖东”驿站内,志愿者正在为游客提供咨询。团结社区供图
在街道党工委的带领下,社区党委牵头,按照消费者需求和经营主体需要建立党建联建制度,结合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契约书,实行“契约化”管理,推动社区治理工作由单打独斗向深度融合转变。
马燕表示,下南关街由“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是清真巷街道党工委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上是得益于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得益于共驻共建单位的大力协作,得益于一批热忱奉献的志愿服务队伍。截至9月底,下南关街共接待游客106.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320万元。
“井然有序、游人如织。”说到这条老街的变化,经营牛羊肉生意的马福龙这样评价。“夜市火起来后,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倍。”马福龙表示,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能卖出5头牛、20多只羊。
井然有序、游人如织的下南关街。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面对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清真巷街道团结社区探索小区治理新路径、扩围增效助力低收入群体就业,让老街焕新颜。
社区工作人员正在为商户讲解注意事项。团结社区供图
现如今,在下南关步行街,吃本地小吃、看特色表演、买时令水果的游客络绎不绝,商户们欢声笑语,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