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乐都:“小指尖”上的“大产业”
在广袤的乐都大地上,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指尖”技能。这些看似微小却充满力量的技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为乡村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海东市乐都区锦峰刺绣专业合作社,一群绣娘正在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将古老的刺绣技艺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绣娘们不仅通过精湛的刺绣技艺,为乡村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更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乡村的文化底蕴焕发出新的光彩。
绣娘们精美的绣品。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指尖”技能,涵盖了刺绣、陶艺、编织、木雕等多种传统手工艺,这些技艺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各族群众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这些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东市乐都区锦峰刺绣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目前,在职员工11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2户、残疾人15人,固定用工在30名左右。合作社的成立更好地发挥了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会劳动中的独特优势,拓展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渠道,发挥“半边天”作用,通过公司+妇联+合作社+贫困妇女的模式运行,并免费提供绣品,把订单送到家门口,让绣品变成商品。接受过刺绣培训的农村妇女,只需在合作社领取绣品原材料回去,在家就可以实现就业。合作社努力将刺绣手艺与市场对接,让群众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妇女群众在家门口“能就业、能致富”。
绣娘们正在做绣品。严静怡摄
“我到这里做刺绣已经7年了,特别喜欢这里,可以和大家聊聊天、做做刺绣,而且我家就住在这个村上,家里能照顾上,钱也能挣上,技术还能学上,像我现在一个月做30多件手工艺品,能挣2000元左右。”绣娘张桂花开心地说道。
绣娘们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力量,她们通过参加各类刺绣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刺绣技艺和创新能力。在乐都区的青绣车间和合作社里,绣娘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五彩斑斓的丝线,在布匹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将青绣这一传统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绣娘们正在进行瞿昙寺全景手工刺绣。严静怡摄
随着青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她们的作品也已经走向了省内外,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乐都区积极搭建销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绣娘们的作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不仅为绣娘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为她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指尖经济”的推动下,乐都区的乡村经济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青绣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乡村的文化底蕴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指尖”技能已经成为了乐都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一张响亮的名片,不仅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乡村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未来,乐都区将继续用“指尖技能”绽放光芒,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张莉萍、严静怡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一户一岗”让牧民群众享受国家公园红利
- 人民网西宁10月29日电 (记者张莉萍)记者从青海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实施了“一户一岗”政策,试点期间共纳入17211名管护员,每年补助资金3.7亿元。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黄河源的约古宗列曲、长江源的格拉丹冬、当曲以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扩增至19.07万平方公里,曲麻莱县麻多乡、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玛多县花石峡镇、杂多县结多乡部分区域调整(优化)纳入了国家公园范围。…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