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又乘春风浩荡时——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十年纪实

2022年03月13日08:5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13—2022。

  十年全国两会,定格经典瞬间。

  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名代表委员发言。一次次深入交流、一次次真情互动,如同打开一扇扇窗户——

  这里有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这里有新时代领路人的深邃思想和崇高风范,这里有中国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从春天出发,时代大潮澎湃。

  十年全国两会,见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史诗中,有四川昭觉县“悬崖村”村民翻越大山的身影。

  今年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来自四川的益西达瓦委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悬崖村”今昔对比的两张照片——

  阿土列尔村的万丈陡壁上,曾经摇摇欲坠的藤梯,已经换成了结实的钢梯。

  益西达瓦告诉总书记,村民们搬到了山下的集中安置点,住进了楼房,同时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山上建起了民宿,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2017年两会上,您提到的让您揪心的‘悬崖村’变了样,请总书记放心。”

  从藤梯到钢梯,多少个“悬崖村”终于翻越了世世代代难以逾越的“贫困大山”。

  从揪心到放心,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许多代表依然清晰记得这一幕——

  2013年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灯光璀璨。站立在国徽下,面对全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誓言铿锵: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阶段。

  然而,一道“底线任务”摆在面前。

  “我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充满信心。同时,也非常重视在实现目标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其中一项就是扶贫。”几年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问得最多、听得最细、讲得最透的就是脱贫攻坚问题。

  2015年3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习近平总书记同广西代表团的代表们算起脱贫细账。

  “现在广西还有多少贫困人口?”总书记问。

  “还有500万。”自治区负责同志回答。

  “到2020年,那就是每年要脱贫100万人口。”

  “对,这是我们的重大责任,一定全力以赴。”

  “到2020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之日,希望广大贫困地区的群众同样喜笑颜开。”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

  这一年,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不到6年时间,然而全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

  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郑重承诺。

  为了兑现这份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会会场到山村农户,深入调查研究,看到了真贫、摸清了底数。

  为了兑现这份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事情”,也是每年全国两会必讲的事情。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十八洞村看望贫困群众,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得知村里光棍汉多,总书记鼓励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仍然惦记着这个事:“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

  “7个。”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两年多来,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去做,百姓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变化了,连大龄男青年解决“脱单”问题也容易了。

  “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方法在于精准。”总书记满意地点点头,“扶贫还是要精准,否则就是手榴弹炸跳蚤,看起来热热闹闹,没有点到穴位上,不解决问题。”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对口帮扶、兜底保障……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商议的脱贫大计,在实践中一一落实。

  2015年3月6日上午,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当场拿出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写给他的一封信。在信中,老人家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茶油等扶贫产业的支持。

  总书记对在场的部委负责同志说,这个可以去做些调研。

  远在千里之外的王承登通过新闻媒体得知此情此景十分激动:“总书记说会派人来调研,帮助我们发展赣南茶油产业,这真是太好了。乡亲们脱贫致富有望了。”

  王承登老人现在已经辞世了。当年他提给总书记的建议得到了落实,赣南茶油已经成为继赣南脐橙之后,当地又一个致富产业。

  播种在偏远地区、养活着一方百姓的农作物、土特产,关系着脱贫攻坚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身影总会出现在大棚里、田埂上、果树间、农舍前,细察深问百姓“脱贫草”“致富宝”的生产、收入情况。

  赣南茶油、内蒙古马铃薯、新疆苹果……一个个农作物、土特产,纷纷进入总书记心中的“小康菜谱”,见证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决战脱贫攻坚,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坚持不懈做好工作。

  2016年全国两会,正值“十三五”开局,他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这样讲明初衷:“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2020年全国两会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举行,脱贫攻坚进度也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表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

  通过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声声号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明方向、定举措、添动力。

  时至今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大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十年全国两会,见证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见证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

  2022年3月5日,时值惊蛰。首都北京天清气爽。

  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来自贵州六盘水的吴明兰代表一身布依族传统服饰,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身边熟悉的代表连连夸赞:“你的‘布依蓝’和北京的蓝天一样漂亮。”

  吴明兰清楚记得,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仍然为大气污染问题所困扰。总书记来到贵州代表团,说起当地优质的空气,笑谈可以制作出售贵州“空气罐头”。

  “现在,全国各地的空气都变好了,蓝天经常见了,贵州‘空气罐头’在北京没销路喽。”吴明兰笑着说。

  全国人大代表眼中的北京蓝天,映衬着新时代中国的民生之变。

  多次在人大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三江源、祁连山、秦岭、乌梁素海等的保护治理,多次在政协联组会上讨论“看好病”“上好学”问题,多次强调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

  透过十年全国两会,人们感受到人民领袖对改善民生福祉一以贯之的关注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透过十年全国两会,人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已是一个更加安康和谐、欣欣向荣的中国。

  2022年全国两会开幕之际,正值北京冬奥会闭幕不久。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为北京冬奥会点赞:“很给力,很多方面要载入史册,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出乎我的预料。”

  体育梦,健康梦,是中国梦的生动写照。

  3月6日下午,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2021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话语中充满自信: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诚如总书记去年全国两会上的一番话:“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

  十年全国两会,见证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丰富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天作出两个重要论断——

  3月5日,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

  3月6日,在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从五个方面指出我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性的有利条件”。

  “五个‘必由之路’、五个‘有利条件’谋深虑远、掷地有声,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精辟总结,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扬帆奋进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万建民深有感慨。

  纵观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酝酿、提出、阐释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

  透过十年全国两会,可以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

  直面时代课题,作出科学研判——

  2013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家统计局发布初步核算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多年来首次回落到8%以下。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经济重镇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以强大战略定力定调中国经济: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两年后,还是在上海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比喻进一步从认识论谈到了方法论:

  “人都是有惰性的,物质也是有惯性的。如果说老常态的路子好走,那种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还好用,还会继续那么走下去,谁搞新常态啊?关键是现在难以为继了,不可持续了。”

  在现场聆听过两次重要论述的张兆安代表深有体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关于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瞻远瞩,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年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中国经济一定能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逐步走上高质量的发展轨道。

  今年全国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这样一组数据:

  “按现在的汇率,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7%。昨天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介绍说,去年我们一年GDP增加了13万亿元,相当于二十国集团中排名第六或第七位国家的年经济总量水平。”

  数据无言,却最具说服力。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后劲和韧性,从中可见一斑。

  破解时代课题,既要有行稳致远的定力,也要有劈波斩浪的魄力。

  连续五年参加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改革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关键词。

  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国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013年至2017年,五次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四下东北三省代表团,指明创新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

  2018年至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的转型发展寄予厚望:

  “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从论述新常态到推动改革创新,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十年来,在同代表委员的交流互动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破解重大时代课题,清晰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新方法新路径。

  统筹考虑全局,进行系统谋划——

  “要树立大食物观”。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个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大食物观”,既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考量——“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也有全方面、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谋划——“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二者无不体现了总书记的系统思维方法。

  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3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因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使我们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

  总书记的系统思维方法,不仅体现在对不同阶段时代课题与时俱进的回答上,也体现在对同一时代课题持续不断的深化上。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一字之增,体现出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彰显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今年全国两会,这个“沙”字同“山水林田湖草”一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事实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已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四年后,又将“草”纳入这个体系……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治理理念就这样一步步形成。

  系统思维,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的洞见:“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年全国两会,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

  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和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条主线,以系统思维谋划战略全局,深刻回答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命题。

  十年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五大发展理念到“三新两高”,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坦诚交流、深入互动,汲取智慧、升华理念,为党的创新理念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不断注入活水。

  观大势、谋大局、揽全局,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坚持与时俱进,提出崭新论断——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

  来自曹县五里墩村的党支部书记王银香代表说,为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她转让了城里的烟酒门市部,回到村里发展畜牧业、蔬菜花卉产业,如今户均收入超过了20万元。

  听了王银香的发言,总书记很有感触地说:“将来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全国仍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戏好要靠唱戏人,人走了、村空了、地闲了,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是在这次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清晰描绘了乡村振兴的路线图,为脱贫攻坚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指明方向。

  当年9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出台,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

  十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像这样的新表述新论断,无不对党和国家工作起到重要指引推动作用。

  从2014年在安徽代表团对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到2015年在江西代表团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从2016年看望民建、工商联委员时用“亲”“清”划定新型政商关系,到2018年出席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时阐发“新型政党制度”;

  从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首次以“四个一”深入阐发生态文明思想,到2021年在青海代表团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一系列极富远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的深入互动中酝酿、提出、完善、成熟,为创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提供了不竭动力。

  十年全国两会,见证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真挚情怀

  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

  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从这里倾听基层声音、感知人民冷暖;人民群众也从这里,看到了“永远同人民在一起”的人民领袖的光辉典范,感受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领袖的可亲可敬。

  说起贫困群众、老区苏区,他目光闪动、语含深情;谈到基层情况、历史渊源,他如数家珍、妙语连珠;得知问题解决、群众满意,他为基层干部点赞,要求持之以恒;他有时同一个代表进行20多分钟的交流,解剖麻雀,有时在听取大家发言后用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一一回应,悉心指导……

  一声声问询、一句句诺言,彰显初心不改的为民情怀——

  “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

  这句如亲人般的问询,让来自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代表阿生青感动了许久。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阿生青代表告诉习近平总书记,互助县班彦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村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

  听完阿生青的发言,总书记问起了电热炕。几年前,他去当地考察,踩着雨后泥泞走进贫困户家中探访,那时村子里还没有这种炕。

  人民领袖念兹在兹的关怀,温暖的不仅是在场的代表委员,更是会场外亿万父老乡亲。

  小细节,流淌出真感情。对老百姓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看得重、问得细、记得牢。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

  “‘馒头办’没有了吧?”在会上,总书记这么一问,全场都笑了,纷纷回答:“没有了!”

  “河南人爱吃馒头,过去郑州有个‘馒头办’,买不到馒头也是个不安定因素,现在不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了。”习近平总书记说。

  一个“馒头办”,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改革课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青海农牧民的“保健室”、江西老区的高速公路、上海的“蓝天指数”……衣食冷暖的民生小事,同样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疫情之下,关心民营企业“两万人的就业方向都是什么”;民族大家庭中,询问新疆代表“是什么人和你结对子啊”;新农村建设,了解“你们的垃圾都运到哪里了”……切中要害的追问,关乎的是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

  “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分量最重。

  2020年5月,特殊时期的特殊两会。

  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讲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出的六个字,掷地有声——“不惜一切代价”!

  在那次大会“代表通道”上,来自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的罗杰讲述了在抗疫前线全力救治一位87岁老人的故事。

  “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时,特别提到罗杰讲的这件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

  心系人民!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始终秉持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真挚情怀。

  一诺千金!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矢志不渝践行铮铮誓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一段段故事、一个个场景,讲述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方略——

  人民是底气所在,人民是力量之基,人民是智慧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春天的盛会上彰显。

  “要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习近平总书记说。

  来自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朱国萍代表时常回忆起自己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近距离交流。

  八年前,人民大会堂上海厅。朱国萍向总书记讲述了群众急难愁盼的三件事:老百姓怎么“抢”学区房?到人山人海的儿科看病有多难?如何让高龄老人体面养老?

  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国萍所在的虹桥街道调研,朱国萍又向总书记汇报了基层的立法实践。

  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论断。

  “总书记每年同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这本身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民主的生动实践。”朱国萍说。

  代表委员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带来基层的故事,总书记也经常同大家讲起自己的经历。

  2014年两会,在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起在陕北插队的往事:

  “我这个人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到陕北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那个时候谁送我一碗酸菜,我就觉得今天生活又改善了……”

  “所以,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一段段深情讲述,心系发展,情牵人民,意味深长,化为大家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遵循和动力。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2018年3月7日,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斩钉截铁。

  从稳就业保民生到促改革谋发展,从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到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代表委员们交流中,凝聚智慧、振奋力量,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

  一次次邀请、一回回履约,深厚的人民情怀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之力——

  今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五次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

  当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站起来发言时,总书记认出了她。

  “2018年,在这里我邀请您到我们家乡看看,没想到2019年您真的来了。我记得您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邀请我一直记在心上,今天我履约而来’,当时我热泪盈眶,现在还沉浸在激动中。”

  人民深情相邀,总书记郑重履约,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

  2014年3月,来自安徽省滁州市的张祥安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乡亲们的问候和邀请。

  “我也请你向父老乡亲们转达问候,我对滁州很有感情。”总书记深情回忆起1978年到滁州调查研究的往事,对当年的人和事记忆犹新。

  “我有笔记,还能翻出来。”总书记说,“我想有机会一定再去!”

  时隔两年,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去了六安市金寨县,也走进滁州市小岗村,调研老区脱贫,谋划改革大计。

  细心的人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代表团审议后,总会带着关注的问题,选择其中一些省份再做实地考察调研。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代表团。他谆谆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当年8月,他飞抵青海,察看长江源。

  2021年,他再次来到青海代表团。会上,他要求青海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3个月后,总书记再次深入青海实地调研,再部署、再推动。

  2014年到上海自贸试验区,2015年深入吉林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2016年赴黑龙江看国企改革、农业生产、林业转型……总书记调研的重点,很多都聚焦在代表委员们反映的问题和情况上。

  勤政发自初心,真情源于热爱。

  犹记得2016年青海代表团会场上的那一幕:

  “没想到今天能和您这样面对面说说心里话。我的那种心里紧张,还有说不出来的那种,心跳。”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刚一张嘴,就被大家会心的笑声打断了。

  毕生忠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普通话也说不好,希望主席见谅。”

  “你说的挺好。”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道。

  “我们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手机都能上网,看到总书记您到什么地方都是讲为我们老百姓的这些事,我们就是觉得,您把这些事情都记在心里面了。”

  “我们那里的老百姓把您……怎么说呢,喜欢得不得了!”

  掌声又一次打断了毕生忠的话。

  质朴的话语背后,是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爱戴、坚决拥护。

  爱民如亲,万众归心。

  实践已经昭示: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掌舵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航者。

  时间必将继续证明: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十年全国两会,见证上下同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见证了一个个载入史册的瞬间。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铿锵誓言如在耳畔: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少次在这里同人民代表共商国是,凝聚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十年之间,沧桑巨变,时代又迈向新的一程。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驶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航道,14亿多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地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

  春雷一响万物生,在春天的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一次次开启新的航程。

  春天的盛会,宣示一往无前的领导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着眼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过去为什么成功、将来怎么继续成功的中国密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北武汉新洲区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代表,以亲身经历向习近平总书记分享了自己战“疫”的体悟:

  “疫情封不封得住,关键要看党支部。”张文喜带领5名党员干部召集下沉干部、志愿者,组建了24人的队伍,分别包保,发动群众建起“铜墙铁壁”,最终做到了全村无一例确诊、无一例疑似。

  “这次疫情考验了我们基层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水平,也进一步凸显我们街道和社区、乡镇和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时候能拉得出来、顶得上去。”

  抗击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有理有利有节应对外部势力极限施压……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一次次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结合审议讨论和工作实际,谈意见、讲体会,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春天的盛会,指明行稳致远的前进方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今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

  从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又谈到社会保障的托底制度:“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实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反复强调“国之大者”,为各项工作划出重点。

  十年来,通过审议审查政府工作报告、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紧扣大会议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定调明向、描绘蓝图。

  2016年正逢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

  当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他语重心长地说:“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五年之后,政府工作报告将当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而“十四五”经济增速指标被设定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今年我们定的是6%以上,实际上可以高于这个指标,但是我们留有余地,这样我们更能够把主要精力用在高质量发展方面。”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定向领航,中国号巨轮必将行稳致远。

  春天的盛会,夯实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2018年3月11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迎来历史性的时刻: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掌声如潮。凝聚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意志,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意志,载入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六天之后,3月17日上午,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在这里举行。

  国徽高悬、宪法庄严。全票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宣读誓词: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自推动,将法治信仰注入亿万人民心中,熔铸为治国安邦的定则。

  人们注意到,党中央提出的重要理论、作出的重大部署,总是会第一时间成为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的重要议题,并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平台上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201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关键是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落实”。

  2014年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2015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着重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从通过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到30多年来首次修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再到审议通过监察法、慈善法、外商投资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一道,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长治久安定年度任务、谋长远之策。

  春天的盛会,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理解‘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道理,有的小学老师到市场上买来石榴,在课堂上现场剥开给孩子们去看、去感悟。”

  今年3月5日下午,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通辽市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的王晓红代表讲述了当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小故事。

  “你们那一带出产石榴吗?”

  “不出产,很多孩子都没见过石榴。”

  “那还挺生动形象的。”总书记笑着说。

  “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对内蒙古如此,对各民族地区如此,对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更是如此。

  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少数民族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到民族自治区代表团参加审议,都会强调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意义,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今年3月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这是连续第十年,习近平主席在催人奋进的春天里发出强军号令。

  十年间,从科技强军到改革强军,从军民团结到备战打仗,从人才强军到依法治军……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习近平主席吹响新时代新征程上铿锵嘹亮的强军号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战略支撑。

  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意味深长——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从春天再出发,中国人民豪情满怀!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霍小光、张晓松、朱基钗、林晖、胡浩,参与采写谭谟晓、何欣荣)

(责编:陈晶、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