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贵山,贵水,更贵德

洪玉杰
2021年11月21日09:27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贵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黄河蜿蜒流淌,由西向东横贯,因泥沙含量最为微小,清澈无比,流淌出了一片“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神韵和气质。

  丹霞山巍峨耸立,动植物资源丰富,在高山群谷包围下,贵德如同一枚璀璨明珠,有着一年四季不重样的美景。

  贵山、贵水、更贵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了这片土地“美”的颜值,更赋予了这片土地“美”的价值。

  截至目前,贵德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9中国最美县城、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等20余项生态文化品牌,建成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景区2个,累计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畜产品6个,社会公众对“两山”知识知晓率为92.7%、对“两山”创建成效的满意度达97%。

  青山绿水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可以说,贵德的每一处都是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聚集形成的绵延发展推动成为青海省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问河那得清如许?

  为有“河长”治河来

  花草相间,绿水悠悠,河堤部分地段的芦苇身形曼妙,随风轻舞;不远处,不知名的野鸟悠闲地觅食,因注意到了人们的注视,“唰啦”一声掠过水面向远处飞去。

  冬日,漫步黄河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到一块蓝色的河长制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县、乡、村三级河长湖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明确标注着河长的职责和监督举报电话,极目远眺,如同卫士一样挺立,与山水林田浑然一体,美如画卷。

  虽说天下黄河皆为黄色的河水,但唯独“天下黄河贵德清”,践行绿色发展,打造黄河生态水利的厚重之笔,描绘出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图景。

  11月12日一大早,贵德县河东乡查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河长李永德打开巡河软件,沿黄河岸边一路开始巡河,见河边零星有纸屑、塑料袋等杂物,顺手捡起,装进随身带着的纤维袋子。

  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贵德将县域44河1湿地4水库纳入河湖管理范围,分级设立县、乡(镇)、村三级河湖长232名,明确管护范围、管护职责,逐河建立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落实“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档”管护措施,发动“三清一整顿”、河湖“清四乱”、“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等专项行动,实现全县河湖管护全覆盖,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我们村河长均按要求进行巡河,写好巡河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整改,细心呵护水生态环境,使黄河的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黄河干流境内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李永德说。

  综合利用黄河上游水量足、落差大等优势,贵德启动实施现代水利示范县建设,整合各类水利项目建设资金29.19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城乡供水、防洪治理、水土保持治理与水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90余项,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取得新进展。

  放眼清清黄河,人们明显感受到,树木多了,风沙小了,河水清了,昔日黄河冲毁的地方出现了人工绿洲,荒秃的山岭、宽广的河床边葱茏叠翠,植被恢复的速度超乎想象。目前,黄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你生在九曲黄河的丹霞山,绽放出芳菲的人间四月天。漫天里的那个雪花呀,就染得东山里的烟云,变成了吉祥的哈达,消融了古雪唱出了春色满园的一个家。”这是藏族知名歌手琼雪卓玛唱给家乡的歌曲《梨花赞》。

  春日,万亩梨花雪白如云;夏日,千亩杏园杏子绿莹莹、黄澄澄一片;秋日,嫩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从一朵花到一颗梨,一个“梨产业”在贵德应运而生。

  梨花,给贵德旅游带来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成功实践,以梨为媒,从单一的梨、桃、杏种植发展到如今新奇品种大果樱桃、黄桃、核桃等16个品种的果品种植,丰富了游客乡村采摘的体验,催生了休闲、旅游及文化等衍生产业的发展。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在贵德县常牧镇,依托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成立拉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生态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信贷担保+电子商务”模式,打造出“远近闻名”的“拉德模式”,逐步形成绿色高质量生产方式,实现了草原保护和群众增收双赢,树立了海南全州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标杆。

  按照“生态循环、做大做强、提升效益”的要求,促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贵德县引进良种种猪176头、良种牛290头、西门塔尔母牛30头、湖羊1000只、良种藏系母羊700只,示范推广猪人工授精、牛品种改良2项新技术。全县养殖基地数量达到42个、生态牧场10个、家庭农牧场26家、种植优质饲草0.187万公顷,燕麦0.2万公顷,通过“粮改饲”试点建设项目工作,将推动全县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

  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如今,贵德县正加快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释放特色养殖品牌效应;培育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逐步构建适应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产销体系,全力促进农畜产品“上规模、创特色,打品牌、创效益”,全面撬动乡村振兴战略“提速换挡”。

  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美丽贵德,其内核不仅是自然风光之美,更重要的是博大而多元的文化之美。

  贵德是江河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黄河上游最早开创农耕文化的地区。在漫长的传承和沉淀中,这片丰厚的土壤,曾养育昆仑神话、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远古文明。

  立足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在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贵德县一方面以项目为支撑,实施了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梨花节等集特色建筑、文化、旅游、民俗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携带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各个环节,找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结合点、核心点,不断提升旅游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深度挖掘地域生态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打造特色高原美丽乡村,涌现出了一批省、州级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河西镇团结村,利用废弃瓦家良种繁殖场,改建成占地面积158.68公顷的“美地花田农场”,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和典型贫困村面貌,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刘屯村,通过招商引资,投资2亿元建成集现代化智慧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田园小镇式综合性农业观光示范园区,辐射周边10余村社,带动群众分享全域旅游红利;

  本科村通过引进高科技农业企业,投资近3000万元正在建设高原羊肚菌种植基地,开创了羊肚菌在青藏高原大面积人工仿生栽培种植成功的先例,科技投入占比超过20%,产品实现双有机认证,并于2020年成功上市,托起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梦。

  相融生辉,相融而进。在贵德,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今年以来,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推动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这些有益探索,不仅在发挥企业优势辐射带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积累了经验,也在助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上树立了典型和样板,有效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增值。

  一切过往皆序章,所有未来皆可期,如今,贵德大力推进以环保、林业、水利、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为主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探索开展“零碳贵德”试点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共进;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乡村振兴一道上升至国家战略为契机,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和“厕所革命”,积极谋划一批黄河干支流保护、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群众受益广、生态治理恢复效果明显的入库项目;

  可以说,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天下黄河贵德清”把“两山”价值转化工作牢牢放在心中、扛在肩上、抓在手里,统筹生态保护高水平实施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以生动的实践改革探索如何赢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责编:杨玥、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