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江源平

2021年09月23日08:50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1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指出,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依自然法则谋事,按自然规律办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要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伟大旗帜,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科学定位、政治嘱托、发展厚望、奋进激励转化为最生动最持久的实践。通过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把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推向新的高度,为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做出新的努力,为共建绿色宜居共同家园、助力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青海贡献。

2

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让青海干部群众振聋发聩、精神抖擞,奋力把大美画卷铺向高天厚土;始终保持生态优先、生态报国,生态安全、生态贡献战略定力,确保“一江清水”浩荡东流,确保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3

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为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指明了前进方向。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里雪域广袤、湿地众多,是地球上最强悍生命力的耀眼舞台,被誉为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完成国土绿化30.9万公顷、新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5个省级森林乡村;推进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国家公园论坛永久会址和生态博物馆建设……今年,青海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倾力守护“中华水塔”。

近年来,青海坚决肩负“源头责任”,深入探索“首创模式”,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探索形成了“政治引领、统一管理、源头治理、系统保护、共建共享”的三江源经验,形成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保障、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种社区发展的“六个一”三江源模式,既为其他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

4

湿地贵在原生态。

花开五月,万物竞茂。2018年底,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每到夏季,西宁市南川河水际公园,目光所及,皆是美景。时下,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是西宁市民最深切的感受。

位于三江源腹地的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84年,是我国第一个以黑颈鹤及其繁殖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夏季,隆宝滩大面积的湿地让很多鸟类在这里筑巢安家,我们希望鸟类把美丽的隆宝当成自己的家。”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隆宝镇措桑村的生态管护员才仁旦周这样说。

2014年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青海省湿地类型多样,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孕育了独特的高原湿地生物基因库。目前,全省湿地面积达814.3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1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青海湿地资源面积持续增加,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长,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山有水的景观园、有树有草的植物园、有鸟有兽的动物园,成为青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的“子目录”。

5

毋庸置疑,碳达峰、碳中和正在为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为能源转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合作带来巨大机遇。

2020年12月30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三五”期间特高压工程建设工作画上圆满句号。这是全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输电大通道。

作为我国“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青海—河南工程额定输送功率800万千瓦,年输送清洁电能400亿千瓦时,约占河南省年用电量的12%。青海之光点亮中原之灯,这一重大工程有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放大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青海“富光丰水风好”,资源禀赋独具优势。2011年,青海实现世界上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的并网运行与消纳。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实现年均100 万千瓦以上的光伏并网,年均增速32%,全面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进入“十四五”,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青海大力推动能源绿色发展,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

6

吃上旅游饭,增收路更宽。

今年“五一”假期,青海湖景区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6.5万元。

“眼看着小时候的青海湖又回来了,别提多开心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农牧业综合刑侦执法大队队长李朝伟由衷感喟:“现在盗捕行为每年不超过3起,青海湖裸鲤资源去年底已突破10万吨,比本世纪初增长了近40倍。”青藏公路沿线农牧民越来越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海盛夏短,“浓缩”时空也“浓缩”游客的热烈。湛蓝通透的茶卡盐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仙境,被誉为“天空之镜”,每年引来数十万游客。

景区旁边的巴音村借机发展旅游业,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依靠临近茶卡盐湖的优势,农牧民纷纷办起了家庭宾馆,光客房就有328间。村里联合各方力量举办烹饪、民宿等培训班,着力提升游客体验,推进民宿统一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推动绿水青山转换为生态富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我们日趋自信。

2021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组织生态体验专家考察团,对黄河源园区特许经营生态体验宣传推广、基础设施、自然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特许经营生态体验不仅能为长远保护国家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和保存公园区域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人脉基础,在当下更能提高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调动企业、社会和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

2020年,黄河源园区开展生态体验7批79人次,采购社区服务26.83万元,牧民群众参与提供服务167人次,人均获利1607元。初步成效表明:转产转业牧民有序增加,社区居民分享收益逐年增长,牧民存在感、获得感正在提升,国家公园红利日益共享。

7

基于90%以上国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青海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

同样是景区,虽“安排”截然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心愿: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可可西里、昆仑山、三江源、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年保玉则等自然景观资源珍贵而稀缺。每年7月到9月,游客丢弃的垃圾,污染了当地草原、水源地;游客频繁的活动,也对景区内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018年4月以来,年保玉则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等景区相继发布禁游令,这些采取禁游令的旅游景区,是青海高原生态系统极为敏感的区域。“谢客”郑重说明,任何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任何开发都是有代价的。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十年禁渔”是保护长江母亲河的历史性、标志性工程,也是保护长江生灵的关键之举。如何保护好一江碧水中的渔业生灵?青海着力构建全覆盖、网格化禁渔监管体系。

“保护好母亲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巡护这么长时间了,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一起非法捕鱼的事件,看到河水清澈,鱼儿嬉戏,我们打心眼里高兴啊!”看着眼前的通天河碧波荡漾,堤上郁郁葱葱,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的生态管护员西然觉得,这几年的付出“值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为养护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黄河流域青海段生态文明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19日,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黄河流域青海段禁捕的通告》……

8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青海,野生动物的“生龙活虎”“闪展腾挪”已成为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重要风向标。

作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藏羚羊可以让人类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重意义。

据国家林草局消息,通过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我国藏羚羊种群数量由不足7.5万只增至30万只以上,保护等级已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

今年3月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拿出两张照片,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两种可爱的“猫”。这两张照片上的“猫”分别是雪豹和荒漠猫,它们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里的“明星物种”。

2020年7月3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大学开展荒漠猫专项调查时,从野外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中发现了一组荒漠猫抚育幼崽的珍贵画面。画面中一只雌性荒漠猫看着4个孩子相互打闹、嬉戏玩耍,4只幼崽萌态十足。这组珍贵的5只荒漠猫同框画面,拍摄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

除了荒漠猫,抢着“上镜”秀“全家福”的还有被称为“雪山之巅王者”的雪豹,五只雪豹同框画面拍摄于2018年5月,拍摄地点同样位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收集到1528份雪豹影像资料,已识别雪豹个体105只。

每年夏季,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河,“半河清水半河鱼”蔚为壮观,“水—鱼—鸟”浑然一体,“蓝的天—白的云—绿的草”祥和静美。

为了湟鱼顺畅洄游,从2010年开始,我们先后拆除了沙柳河、泉吉河和哈尔盖河的拦河大坝,修建、改建了7座洄游通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2020年12月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达10.04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8倍,为原始蕴藏量的三成以上。

以鱼类为食的鸟类更“翩然而至”。2015年至2019年,青海湖水鸟总体种群数量在25万只至37万只之间,青海湖成为中国境内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之一。

普查显示,2007年普氏原羚种群数量300余只,比大熊猫数量还少。今年4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公布了2021年度普氏原羚种群监测结果,共监测到普氏原羚2560余只,种群数量14年间增长约9倍。

9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近年来,西宁,“无废城市”多角度多途径引导公众积极践行“无废”生活。

西宁市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要求,以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作为核心引领驱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协同推进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示范模式,积极完善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创建N个无废绿色细胞引导全民共建的“134N”“无废西宁”模式基本成形。西宁市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探索废水、废气和固废协同处理的路径和模式,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持治气、治水与治废一起抓,构建“大无废”格局。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家园”是无价的,“共生”是立体的,“双手”是用来创造的。让我们牢记嘱托探新路,不负使命走好路,全力以赴,锐意创新,推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现良好开局,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本文执笔 郝炜)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