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用乡土树种筑起高原“绿色长城”

——张锦梅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四

贾 泓
2021年08月19日09:00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儿时,在张锦梅的故乡,有一片河滩林地。“不知是谁在那里种了很多杨树,也不知道为何每当刮风树上就会有很多枝条掉落。”张锦梅说道:“当时我心里想,种下这些树的前人真是一位智者。”

那时的张锦梅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与这些乡土树种打交道最多的那类人——林业工作者,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乡土树木“绿色长城”的筑造者之一。

1993年初,张锦梅被调至西宁西山林场担任技术员。此时,西宁正在开展南北两山绿化,西山林场是重要的种苗供应基地。满怀期待地与同事爬上山顶,张锦梅看到

的却只有一片膝盖高的荒草。“树在哪里?”面对张锦梅的疑问,同事拨开草丛,指着一株株瘦矮的枯树,告诉她这是种下去快10年的树。

“成活再难,植树再累,也必须得有人干。”剪短长发、面朝黄土,张锦梅一头扎进林场,“10年不行再10年,找对路子总能造活林子!”从此以后,不管张锦梅的岗位是在林场、苗圃,还是在研究所,她都与种树“死磕到底”。

当时,青海一些地方曾盲目引进北方地区大量种植的河北杨,刚种下去成活高、树形优美,但不到3年就大面积干枯。在经历太多树种在高原“水土不服”,张锦梅深感加强青藏高原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高原环境特殊,必须培育适宜树种,这是天大的事。”张锦梅研究发现:“青海杨是青藏高原本土树种,抗旱耐寒固沙效果好,在我省种植后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好,最适宜作为本土绿化树种使用。”

锁定了方向,她用双脚走遍了青海杨在我省的主要分布区,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到海东市,从祁连山南麓到黄河上游地区,她亲力亲为不停奔波。一心扑在工作上,本该爱美的年纪她却疏于防晒,导致皮肤格外粗糙,脖子甚至出现日光性皮炎。胳膊更是因为长时间暴晒,只要太阳直射就会产生刺痛感。即使是现在,每到夏天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她都会在短袖外面披一件薄外套。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锦梅收集到的青海杨枝条,经历近10年的繁育和比对,张锦梅终于选出“树干高、胸径宽、花粉好”的青海杨良种,并探索出有效选育方式,将杨树育种周期缩短3至5年。

但她与青海杨的“情缘”可不止这些。2006年,张锦梅调至湟水林场(现在的湟水森林公园),这里的主要工作是杨树优良单株的选育。7年湟水林场的奋斗生涯,张锦梅致力于解决杨树飞絮的问题。

曾几何时,城市里栽种的杨树一到春季便撒出无数飞絮,不仅困扰人民的生活、影响出行,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张锦梅说:“杨树飞絮实际上就是杨树播撒种子的行为,在生物学上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是我们寻找出了解决之道。”

怎么解决?张锦梅给出的方法简单直接——选育优良的青杨雄株。当时她带领团队在700多个品种中选育了17个品种,青海杨以适合高寒地区的优点再次脱颖而出。虽然过去栽种的杨树雌株不能直接砍伐导致依然存在飞絮的现象,但因后栽补栽的杨树均为青杨雄株,飞絮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抑制。不再扰人的城市绿化行道树,成为高原城市、乡镇的一道风景线。

如今,杨树作为林业先锋树种,上百万青杨雄株被种植在南北两山绿化和玉树灾后重建之中,青海杨良种已在柴达木盆地、西藏阿里等地推广种植,在高原之上筑起了一道道防风固沙、美化高原的“绿色长城”。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