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合作专题>>青海智库建言

奋进七十载 创一流红色学府

携手同行 放飞理想 共创辉煌

马星远
2021年08月18日14:59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建校70周年。70年来,青海省委党以培训和轮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党的基本理论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和培训公务员及公共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提供政府决策咨询;培训民主党派、无党派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人士等工作为己任,在青海省内进一步扩大了“一流红色学府”“新型高端智库”的影响力。

未来,青海省委党校将大力弘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新青海精神,为推进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谱写好中国梦的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躬逢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建校七十周年,作为党校的一名普通教职工,我为自己能够有幸与大家一起见证校(院)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感到欣喜,又因自己是一名党校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未曾亲身经历党校前后70年的风雨变化和发展历程,但翻开手边那本厚重的校史,一行行白纸黑字却在一遍遍诉说着党校历史留下的灿烂篇章。从1977年“恢复重建、二次创业”到1983年“步入正规、夯实基础”,从1990年“兼办两院、拓展功能”到1996年“深化改革、提升层次”,再从2001年“承前启后、全面推进”到2006年“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直至如今我们为建设“一流红色学府、新型高端智库”而不懈奋斗,党校事业全面迈进新时代……饱经沧桑的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以她特有的姿态卓然独立、光彩照人。忆往述今,20世纪60年代“党校大杂院”没有了,一点一点变成了复校后的“独门独院”,80年代初期“风天尘土满园,雨天道路成泥”的困难景象消失了,一步一步变成了90年代中期“春天有花、夏天有景、秋天有果、冬天有绿”的花园式单位,现如今,古朴简陋的教室、图书馆、校舍不见了,替代的是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的教学综合楼、教研综合楼、学员宿舍楼(敦行大厦)。我们有幸陪伴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步入黄金发展期,亲眼见证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七十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是一部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光辉历史。这七十年来,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秉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强化咨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复校之初,仅两年多时间里举办了4期轮训班、轮训275人次。2019年、2020年举办各类培训轮训班437期,培训轮训学员30209人次,培训班次、人员数量履创新高;上世纪80年代,年产出约70项科研成果,到“十三五”时期年均登记各类科研咨询成果435项,2020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64项,科研咨询质量不断攀升;过去五年,培养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省优秀专家3名,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名等,紧紧抓住了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这些成绩的取得,倾注着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体现了一任又一任校委班子履职担当、务实进取的科学决策,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党校人的心血和汗水。七十年来,“求是创新”的党校人凭借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镌刻出了校(院)不朽的丰碑。

春华秋实、秋收冬藏,四季更替、岁月流逝。从2015年10月踏入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大门,到如今也将近6年时间了,感慨颇多、收获满满。当初,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做好了从零开始并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准备,可刚到科研处没两天,领导便交办给我两项任务,其一是让我尝试起草“放、管、服”第三方评估工作方案,其二是让我撰写处室年终总结。对当时初来乍到、还完全不了解党校工作的我来说,这两项工作均让我感到困惑和压力。而这时候,领导和同事们在各方面给予我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发现问题也及时与我沟通,渐渐地困惑和压力小了,感觉进步和成长的动力大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让我这个新人一入职便参与校(院)重大工作、撰写处室年终总结,才使得我能够那么快地熟悉和融入到校(院)科研咨询工作中。随后的一段日子,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校(院)《研究报告》和《资政专报》。2016年4月11日,我的第一篇决策咨询报告《关于充分发挥西宁市旅游服务质量投诉受理中心作用的建议》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打磨中完成了,刊发于校(院)《资政专报》(2016年第4期),并得到时任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晓同志实质性批示,这次认可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同年,我结合所学专业和工作中的所思所悟,一口气又撰写了《青海省藏文媒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破解》和《“智库+精准扶贫”是拔掉“穷根”的良策》2篇决策咨询报告,并分获时任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在《青海日报》《青海学习报》发表理论文章2篇;立项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1项;参与完成省委委托课题1项……来校第一年,让我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真切感受到了校(院)的温暖、包容和力量。

还记得2017年4月底,在福建出差的我接到分管副校长电话,让我起草一份文字材料,并说明了赵永祥校长特别嘱咐他和处长都不要作出任何修改,要看原稿。我们立马有种预感,这是一次考试,自己很有可能会被调整到办公室工作。果然,五一劳动节刚过,我就被告知到办公室报到。换了一个环境,接触新的工作,自己本来就有些紧张,而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自己在原部门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好像一下子又弱了下来,感到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当时我想,要战胜这种恐慌,唯一的办法就是拼命学习,努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领导学、向身边同事学,学习领导们看待问题的站位、思考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能力,认真思考领导和身边的同事们对我的每一句教导和建议,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学习党校和办公室综合业务,逐字逐句研读每一份花脸稿,并把这些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向高标准高质量看齐,进步自然而然地就快。就这样,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下,我在文稿服务、综合协调、信息督查、办文办会等方面得到了进步,较为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竭尽全力为校委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党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与此同时,我也没有丢下自己所学专业和多年培养起来的研究能力,不时利用业余时间搞搞研究、写写东西。在办公室四年时间中,我先后发表理论文章10篇;撰写决策咨询报告2篇,均获得省委书记王建军同志实质性批示;主持课题2项,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荣获全省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江源评论”大奖赛奖项3项,等等。这四年,在努力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让我实现了自身价值,对校(院)事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更是不断增温。

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在于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提供的这个平台。回顾过去,一代代党校人在这个大平台上演绎人生、成长成才,并借助平台的作用把自身价值发挥到最大。于我而言,同样非常感谢和珍惜这个平台。我认为,平台绝对是可以撬动个人价值的最佳杠杆,人生的进步乃至于成功,都跟平台有所关联。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即便能力再强,若不在一个理想的平台,或者根本没有平台,那么他也无法一展抱负。作为党校人,只有与党校共成长,我们才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和党校共成长,我们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与党校共成长,我们才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一起唱响建设“一流红色学府,新型高端智库”的美妙音符,热爱党校事业、关爱党校发展、珍爱本职岗位;以澎湃的热情,编织党校美好的未来;以真挚的情感,和党校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作者单位系青海省委党校办公室)

(责编:陈明菊、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