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社会

六盘山下“小康歌”

陈俊
2021年08月09日08:56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六盘山下“小康歌”

  

班彦村新貌。(无人机拍摄)本报记者 殷之皓 摄

  唱花儿,绣花儿,日子过得像花儿……每当朝阳升起的清晨,或是惠风和畅的午后,抑或晚霞绮丽的黄昏,在海东的高山峡谷间、丘陵草原上、田园花海处,总会响起这首耳熟能详的“花儿”。当地群众说,这是河湟儿女在小康梦交响曲中涌动的优美旋律,是海东群众“小康梦”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出的幸福诗行,是“东大门”各族群众向党发自内心的诉说与汇报。

  增进民生福祉,

  用“减法”换取“加法”

  在1.32万平方公里河湟谷地上川浅脑并存,其中浅脑山耕地面积占三分之二。2015年精准识别时,全市有634个贫困村、4.8万户贫困户、17.5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5.2%,分别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全国9.5个百分点。

  2016年3月,海东市向青海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市委市政府及区县党政分管领导担任“双指挥长”,将6个县区划分为“六个战区”,形成多点发力“大兵团作战”格局。

  以时间为轴,以数据对比,彰显的是初心使命,梦圆的是万千群众的小康梦。

  按照人均5400元扶持标准,全市累计使用8.5亿元扶贫资金,落实5.36亿元小额信贷资金,对3.98万户15.49万名贫困人口因户因人实施特色种植、养殖、加工、餐饮、运输等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该市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3亿元,按每县区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扶贫引导资金的标准,实施6个贫困县区扶贫产业园项目,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2.26万户7.51万名贫困人口增收;

  以每村200至300万元补助标准,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亿元,全市先后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49个,带动4062户贫困户13339人贫困群众实现多元增收;

  为634个贫困村每村投入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在6县区建设190.8兆瓦的8个联村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量达40781万千瓦时,发电收益突破3亿元,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

  为有贫困人口的945个非贫困村每村投入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资产租赁、乡村旅游等形式,实现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

  持续拓宽就业岗位,让更多贫困人口走出家门实现就业,稳定增加收入,到2020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4万人次;

  ……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经五年的持续发力,片区内1.8万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1.6万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并实现入住;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和大病参保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5%。

  “为全力保障民生,补齐公共基础短板,五年共投入资金206.53亿元,实现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住房、公共道路、安全饮水、网络通讯、美丽乡村建设有保障。”海东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说,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15.2%下降为0,达到贫困人口逐年递减、百姓幸福逐年递增减贫奇迹,体现出以政府运行支出“减法”换取民生福祉“加法”的初心使命。

  东西部“跨界”携手

  河湟儿女小康梦圆

  自青海省海东市与江苏省无锡市确立扶贫协作关系后,双方开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产业扶贫“政策组合拳”和“扶持效应叠加”,形成东西携手奔小康新模式。

  无锡市累计投入8.2亿元,先后组织实施特色种养、乡村旅游、扶贫车间等产业项目,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教育卫生、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 人才交流、助医助学、劳务就业、消费扶贫、残疾人帮扶等“点睛”项目314个,受益群众多达13万人。

  “西货东输”“东客西游”“东城西就”及携手奔小康支持的循化乙日亥、乐都峰堆、互助磨尔沟等均已成为全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示范点;海东拉面店进无锡机关食堂、新设海东农产品旗舰店等,2650名贫困户借东西部扶贫产业平台实现就业。

  无锡市选派21名干部和近300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海东市,海东市选派82名干部和196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无锡市挂职学习,两市党政干部交流互访累计达5800人次,有力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海东市还开展与“阿里巴巴”“淘宝网”等营销平台合作,创新性开创电商扶贫新引擎,落实项目资金1.1亿元,千余家电商服务中心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五年内电商交易额达430亿元,占全省11%;“工业品下乡”86.56万单1.2亿元,“农产品进城”31万单4300万元,马铃薯、蜂蜜、马营陈醋等20余种农特产品逐步通过电商渠道走上全国人民餐桌,直接间接带动群众脱贫奔小康。

  这是意义非凡的减贫征程,这是逐梦小康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拉面,海东市创新开展以“拉面扶贫”为引领的劳务扶贫新模式,将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输送到全国279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28322家,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设拉面店39家,从业人员达17.9万人,实现经营性收入达125.73亿元、利润43.8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50.2亿元,“和谐面”“致富面”成为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新路径,“团结面”“幸福面”的先进经验全国推广。

  在拉面经济带动下,海东相继打造形成以赴外“枸杞棉花采摘”、乐都区“蒲台水暖工”、互助土族自治县“彩虹五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艳姑刺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疆劳务”等,向省内外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1.25万人次,实现年收入1.7亿元。

  海东市从2015年之前十年九旱的“三无奈”贫困状况,到如今的建成新农村、住上新房子、展现新面貌,由贫困程度之深难以想象、贫困人口之多难以想象到农业向工业、农民向居民、农村向城市“转变”,从穷日子、穷产业、穷农民“三穷”向好政策、好产业、好生活“三好”转变,各族群众过上了富裕小康的生活。

(责编:杨玥、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