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滴灌每一粒“种子”

程宦宁

2020年01月23日09:10  来源:青海日报
 

  远处的大山被日积月累的大雪装扮的银装素裹,近处的学校也被2020年的第一场大雪重新“粉刷”。初次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蒙古族中学,就被以56个民族为主题的艺术校园围墙和以“德都”蒙古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特色展板所吸引。

  踩着积雪继续向里走去,所到之处都可以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可以想象这里的每一名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在民族团结的和风细雨中得到了滋养。

  乌兰县蒙古族中学是一个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撒拉族四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里的学生90%来自乌兰县的四个镇的牧区。而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吴振刚却是蒙古族中学建校40年来的第二位汉族校长。

  吴振刚说:“虽然我身上的担子不轻,但是我知道要想把这个‘大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那必须把学生当成亲人,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放心上才行。”吴振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自从2013年以来,吴振刚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带领了一批由蒙古族、撒拉族、回族组成的教师队伍迎难而上,成为乌兰民族教育全面进入新时代的“拓荒者”。

  这个外表看上去有些严厉的“家长”,可在这些小同学的眼中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大同学”。平日里除了开会,吴振刚都会穿梭于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进食堂与学生一起吃饭,进宿舍询问住宿情况,进班里给学生辅导作业,记下“亲戚”的电话,保持联系。周末家访时,邀请“亲戚”来家做客……俨然与学生和家长成为一家人。

  每年的三月份和九月份都是吴振刚最忙的时候,因为在农牧区的孩子经常会因家庭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而辍学,所以每年开学前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吴振刚都会驱车辗转于牧区。寒来暑往,在蒙古族中学的6年时间里,他几乎牺牲了所有休息日和节假日。

  当吴振刚得知学校里有4名残疾学生家在牧区,不能到校随班就读,就组织领导班子商讨解决方案,最终决定以上门送教的方式给这些孩子送去学校的关爱,解决了四名残疾学生不能上学的问题。

  作为一校之长,吴振刚一直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心上,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抓在手上。每一次教研活动他都亲自带头,每一次质量分析他都参与,每一次学校活动他都在现场……

  学校每年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类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开展课外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围绕“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等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吴振刚打开话匣子,既然是蒙古族中学,就要利用我们自己的优势,打造出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学校,这些年来我们学校形成了“3237”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思路,即“三种方式宣团结,两个结合讲团结,三元文化促团结,七进校园融团结”,把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感恩、法制、亲情、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科学、语文、班队活动等学科课程,积极挖掘教材中有关民族团结的教育元素寓教于乐,让学生们体会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使民族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师生心中扎根,发芽。

  现如今,乌兰县蒙古族中学的民族文化特色教学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陈明菊、甘海琼)

推荐阅读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