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第一長隧”打通高原新通途
青海加西公路JX-1標段正式通車現場見聞

加西公路1標段通行現場。張鵬攝
9月30日清晨,深秋的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地質公園層林盡染,薄霧尚未散盡,美如油畫!青海加西公路JX-1標段如同一條銀色腰帶在公園內穿行而過。
甘禪口收費站是這條公路的省內第一收費站,車站收費杆上挂滿彩旗,今天這條蘭州至西寧又一大通道即將通行。許多車輛在收費站外等待這一重要時刻!
“這是一個修在公園裡的高速公路,不僅縮短路程,而且風景美。最主要這條路上有目前省內最長公路隧道互助北山特長隧道,就等著開通打卡了。”青A車主張先生說。
互助北山特長隧道是該標段的控制性工程,全長11.15公裡,它的修建不僅是對交通工程極限的一次挑戰,更是在“地球第三極”上,通過創新創造實現高原天塹變通途的生動實踐。從此,曾經近1小時“翻越”變8分鐘“穿越”,中國基建改寫了出行新格局。
11時許,隨著一聲指令,加西公路JX-1標段正式通車!
“看!通車了!”人群中有人喊道。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鎮加塘村村民張佔萍舉著手機錄像,既興奮又緊張:“小時候我爸開拖拉機去縣城,顛顛簸簸要6個小時﹔后來通了硬化路,時間縮短一半﹔現在隧道通了,又縮短了一半!”她的話裡,藏著一代代北山人對“快一點”的期待。
“這隧道可是啃了五年的‘硬骨頭’!”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加西公路項目工程管理部主任李佔科站在隧道入口的藍色牌坊下,手指劃過“互助北山特長隧道”八個鎏金大字,語氣裡滿是感慨。
作為西寧至蘭州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項目呈現出復雜特性——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超3000米,空氣中氧含量僅為平原的70%,全年平均氣溫4.8℃,極端低溫能飆到零下32℃﹔隧道橫穿北龍山主脈,6公裡區段埋深超400米,7條斷層破碎帶如“攔路虎”擋在前方﹔更別提隧址落在森林覆蓋率超80%的國家公園內,每一寸施工都要繞著樹木走、順著山勢來。
自2020年5月開工以來,為解決隧道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施工難題,建設者把實驗室搬到隧道裡。全力克服施工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生態環保要求高等困難,確保隧道順利貫通,為同類型高寒高海拔特長隧道的開挖積累了寶貴經驗。
通車儀式結束后,記者跟車進入隧道。剛一進洞,外界的寒風便被隔絕在外,雙車道路面平整得能映出燈光。更讓人驚喜的是,隧道頂部的燈光不是單調的白光,行駛途中可以看到藍色的“星空”和多彩的圖案,李佔科笑著解釋:“這是專門設計的視覺景觀,怕司機走長隧道犯困,避免視覺疲勞。”
說話間,黑暗的隧道在車輛通過后,逐漸亮起來,貌似迎賓的隊伍。“別擔心,這是‘隨車照明’系統在工作。”李佔科說:“車來燈亮、車走燈暗,既節能又不會讓后車刺眼,相當於給隧道裝了‘智慧眼’和‘節能心’,全面提升隧道運營智慧化和節能化水平。”
再往深處走,側壁上一個個門狀標識引人注意。李佔科指著側壁的門狀標識介紹,“單向隧道內藏著44處人行橫洞、18處車行橫洞,還有440個消防設施以及18個加寬車道。安全是特長隧道的第一命題。”
行至隧道中段,頭頂傳來輕微的“呼呼”聲,抬頭一看,隧道頂部的格柵正往外送著風。“這是1#斜井的通風口。”李佔科掏出手機調出圖紙,“全長1072米,專門給隧道送新風。用的是‘分段送排+集中排煙’,分三段送排,這在青海是頭一次運用,比傳統通風方式更加綠色安全。”
駛出隧道時,柏木峽口兩側山坡上染黃的樹葉在風中搖曳,與遠處的樹林連成一片。“為了修這條隧道,我們少砍了35萬余棵樹。”李佔科指著路邊的天然林木說,施工時遇到樹木就繞線,挖出來的洞渣也沒浪費,全用來填路基、修便道,現在隧道口的植被已全部恢復,基本看不出施工的痕跡。
順著公路再走23公裡,便到了從甘肅進入青海的又一新“門戶”——巴扎服務區。遠遠望去,服務區的綜合樓像從山林裡“長”出來的,木材、石材做外牆,屋頂圖案源自祁連山山脈的主峰,仿佛與周圍的樹林融為一體。
“不光好看,還‘生態’!”李佔科指著屋頂和停車場頂棚的光伏板,“2.5兆瓦的裝機容量,一年能發282萬度綠電,不僅能滿足服務區用電,剩下的還能補給隧道的通風照明,一年能減碳1881噸,妥妥的‘零碳服務區’!”
漫步巴扎服務區聽著潺潺流水、聞著花香,拿出手機和各式獨具青海特色的裝飾景觀打卡留影,這個公園裡的服務區給了記者不一樣的體驗感。值得一提的是,服務區大裝機零碳運行的模式正是青海清潔能源產業優勢與“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的映射。
秋風掠過山林,站在遠處回望,這座穿越青藏高原上的超級工程,正如同一條巨龍,不僅縮短了空間距離,更承載著高原兒女的綠色發展希望,向著更遼闊的遠方延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