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戈壁“追沙人”的堅守

馬振東 潘昊
2025年02月09日09:00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清理路肩積砂。青海日報記者 馬振東 攝

  2月6日,大年初九,狂風夾雜著飛沙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的戈壁灘上橫沖直撞,發出尖銳的呼嘯,仿若要將天地間的一切都卷入它的漩渦。

  在青藏鐵路錫鐵山站至達布遜站區間,德令哈工務段錫鐵山橋隧養修工區的職工們,正置身於這狂風與黃沙交織的戰場之中。

  10時41分,“天窗點”准時開啟,119分鐘的時間,在這惡劣的環境下顯得尤為緊迫。祁生忠第一個沖在線路最前方,他戴著的防護頭套被狂風吹得緊緊貼在臉上,勾勒出他堅毅的輪廓。他雙手死死握住鐵锨,雙腳如同扎進了沙地裡,用力將鐵锨狠狠插入那厚得像城牆般的沙堆。

  “噗”的一聲悶響,鐵锨刃口切入沙堆,他胳膊上的肌肉高高隆起,奮力將滿滿一锨黃沙鏟起。然而,一陣強風猛地扑來,瞬間將揚起的黃沙吹散,細密的沙粒打在他的防護面罩上,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

  “這鬼天氣!”祁生忠瞇著眼,等風稍緩,又毫不猶豫地繼續鏟沙。

  工長張勇在風沙中穿梭,腳下的沙子被踩得“嘎吱嘎吱”響。他快步走到祁生忠身邊,提高音量喊道:“老祁,別心急,穩住節奏,咱們時間還夠!”張勇一邊說著,一邊伸手拍了拍祁生忠的肩膀,給他鼓勁。祁生忠喘著粗氣回應:“這沙堆太厚了,風又搗亂,真費勁!”張勇目光堅定地看向遠處的積沙,大聲說:“再難也得完成,不能讓列車有半點危險!”

  年輕的羅盛明跟在隊伍裡,他是工區年齡最小的職工,來自廣西玉林。此刻,他的手臂已經酸痛得快要失去知覺,可他咬著牙,腮幫子因為用力而微微鼓起。

  每次鏟沙,他都拼盡全力將鐵锨插得更深,試圖一次性清理更多的黃沙。鐵锨與沙礫摩擦,發出尖銳的“滋滋”聲,仿佛是他與風沙抗爭的吶喊。

  張勇留意到羅盛明,喊道:“小羅,累了就歇會兒,別硬撐!”羅盛明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和沙塵,大聲回應:“工長,我沒事!我年輕,能多干點!”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家鄉和口音,卻因為守護青藏鐵路的共同使命相聚於此。在這漫天風沙中,他們無問西東,隻一心向著保障鐵路安全暢通的目標前行 。

  錫鐵山橋隧養修工區負責著青藏鐵路k682+000到k720+000共38公裡線路的養護維修工作,工區17人,平均年齡27歲,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他們常年與風“搏力”,和沙“掰腕”,用青春和汗水守護著鐵路的安全。他們的工作,對青藏鐵路的穩定運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青藏鐵路是連接內地與西藏的重要交通命脈,承擔著大量的客貨運輸任務。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保障物資流通的關鍵紐帶。而錫鐵山至達布遜區間的風沙危害,嚴重威脅著這條交通命脈的安全。

  大量流沙堆積在軌道上,會使道床彈性發生變化,影響列車行駛的平穩性﹔被風沙侵蝕的鐵軌,強度降低,容易出現斷裂等危險情況。所以,戈壁“追沙人”的堅守,是保障青藏鐵路暢通無阻、守護旅客安全出行、促進地區經濟繁榮的堅實后盾。

  多年來,工區職工們反復探索,積累經驗,採用“草方格”“石方格”“擋沙牆”“HDPE低立式防沙板”等一系列防沙治理措施,有效固定了流沙。但風不停息沙不止,風沙依舊不時侵入線路。

  為了讓麥草方格在柴達木戈壁上發揮最大功效,職工們付出了無數心血和汗水。每天天一亮,他們就背著沉重的麥草,扛著工具,在風沙彌漫中艱難前行。

  冬日裡,這裡寒風刺骨,凜冽的西北風如刀子般刮在臉上,疼痛難忍。但他們從未退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關乎著鐵路的安全,關乎著無數旅客的出行。

  12時40分,“天窗點”結束,持續近2個小時的清沙作業終於完成。張勇拿起保溫杯,仰起脖子痛痛快快喝了幾口溫水。在這寒冷的戈壁,保溫杯是必不可少的裝備,換成礦泉水或一般水杯,不出一小時就會凍成冰塊。保溫杯的杯壁上也落滿了沙塵,張勇用手輕輕拂去,才將杯口湊到嘴邊。

  下班的路上,羅盛明和工友們在顛簸的汽車上很快睡著了。汽車在滿是砂石的道路上行駛,發出“哐當哐當”的聲響,車輪揚起的沙塵在車后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此刻,肆虐了一早晨的風似乎也溫柔了下來,這個“老對手”,實在不忍心打攪這些辛勞的“追沙人”。

  在這個新春,他們用堅守和付出,詮釋著責任與擔當,成為戈壁上最美的風景,守護著青藏鐵路這條“天路”的暢通。

(責編:況玉、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