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青春力量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新當選的書記是全日制大學生,有知識、有想法,往后咱村的日子肯定越過越好!”談及未來,西寧市城北區二十裡鋪鎮二十裡鋪村的村民們眼神中滿是憧憬與信心。
二十裡鋪村正搭乘鄉村振興的快車,經歷著蛻變。2020年3月5日,因團支部書記崗位空缺,劉建勇毅然投身鄉村,並迅速融入了鄉村生活。2024年11月1日,正式成為村黨總支書記,開啟了他帶領村民振興鄉村的新篇章。
“我們的村民大多是失地農民,文化水平有限,就業機會少。”劉建勇深知產業對於村子發展的重要性。為了找到適合村子的發展道路,他和村“兩委”成員深入調研,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最終將特色產業發展鎖定在酸菜上,以此作為打開發展新局面的突破口。
酸菜廠房。受訪者供圖
“村裡把老小學改造后的閑置場地利用起來,投資55萬元建成彩鋼車間,專門用來腌制酸菜。”有了場地,劉建勇又發動村裡擅長腌制酸菜的婦女,和她們一起探討如何實現規模化腌制。“一開始,村民們都不理解,覺得酸菜能有多大的市場?廠房狹小、銷售無路、品牌更是無從談起,每一步都很難。”
但劉建勇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四處奔走,學習銷售經驗。如今,酸菜產業已頗具規模。“2024年腌制了近120缸酸菜,年前就全部賣光了,還解決了15個失地農民的冬季就業問題,每人最多能拿到近5000元。”不僅如此,劉建勇還親自直播帶貨,與自媒體合作,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向固定單位、食堂供貨,零售業務也開展得熱火朝天,“二十裡鋪酸菜”的名氣越來越大。
村民洗菜。受訪者供圖
酸菜產業步入正軌后,劉建勇又把目光投向土豆粉加工產業。2024年,村裡引入一套粉條生產線,利用酸菜腌制車間的剩余空間,開啟了土豆粉加工事業。“2024年生產的600斤土豆粉,在村民群裡簡單宣傳后,就被搶購一空。”劉建勇面帶笑意,“2025年村裡計劃建設冷凍庫,實現土豆粉全年生產。同時我們還計劃為村裡60歲以上老人送上自家生產的粉條,讓大家都能享受到產業發展的成果。”
據了解,村裡原本計劃申請“鋪裡味道”商標,卻因資金和商標使用限制問題遇到阻礙。二十裡鋪鎮政府得知情況后,主動申請“鋪裡味道”商標,並授權村裡使用。“如今,‘鋪裡味道’商標成了二十裡鋪鎮農產品的金字招牌,鎮內單位或個人隻要達成協議,經鎮政府授權就能使用,有效促進了產業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二十裡鋪鎮黨委副書記吳玉婷說道。
在劉建勇的帶領下,二十裡鋪村成功實現轉型。
無獨有偶,西寧市城北區二十裡鋪鎮石頭磊村也在新任黨總支書記史壽意的帶領下發生著變化。新春的暖陽洒在石頭磊村,處處洋溢著喜慶與活力。
2024年11月,史壽意通過換屆選舉,滿懷熱忱地回到家鄉石頭磊村任職。一到任,他就察覺到村民們最關心的經濟難題。“村裡的商業裙樓租賃拖欠租金長達一年多,涉及金額高達1500萬元,這嚴重影響了村民的分紅收益。”面對這一棘手問題,史壽意一邊耐心與相關方溝通協商,一邊借助法律途徑維護村民權益。經過兩個多月的不懈努力,最終成功為村民爭取到480萬元的分紅。“今年1月,90萬元分紅款順利發放到300多戶村民手中,讓大家在春節前實實在在地拿到了錢。”史壽意說起這件事,臉上滿是喜悅。
制作新道具。受訪者供圖
除了解決村民的“錢袋子”問題,史壽意還十分重視村裡的文化傳承與發展。2024年9月,石頭磊村河湟社火被城北區文化文體旅游局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壽意意識到這是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的絕佳契機。“2024年,我們重新制作了精美的社火道具,精心組織村民參與排練和演出,參與表演的人數達到400人左右。”在他的努力下,2025年河湟社火的規模和影響力都遠超以往,從正月初八開始,接連在本村、非遺館等多地進行演出。
制作完成的道具。人民網 況玉攝
為了讓河湟社火能夠長久傳承下去,石頭磊村積極與周邊學校合作,推動民俗文化走進校園。西寧市城北區河湟社火非遺傳承人劉海說:“今年參與社火表演的小孩從往年的40多個增加到80多個,孩子們在參與過程中,不僅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成為了傳承非遺的新生力量。”
如今的石頭磊村,鄰裡關系愈發融洽,曾經因搬入小區而疏遠的鄉情重新升溫,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截至目前,城北區已有70名大學生到村“任職”,越來越多的返鄉大學生投身農村,不僅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就業優化了村干部隊伍結構,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鮮血液和青春力量,持續推動城北區鄉村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