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青海格爾木:路美百業興

南去西藏、北達河西走廊、東到西寧、西至新疆,這裡就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G109、G215、S303等重點公路構筑起的放射式公路網絡,成為連接甘、新、青、藏四省區“十字型”交通樞紐的重要節點。而在格爾木,實現蛻變的還有一條條農村公路。
昆侖山腳下,一條條平整的農村公路蜿蜒於雪山與戈壁之間,串聯起星羅棋布的村庄。大紅燈籠挂上牧民新居的屋檐,滿載年貨的貨車穿梭往來,返鄉的游子踏著新修的柏油路歸家……這座戈壁新城,正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紐帶,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農村公路修建至景區門口。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春節期間的格爾木市長江源村六子湖生態文化教育基地,進進出出的車輛變多了。“這裡有個滑冰場,帶孩子們過來玩兒開車也方便。”格爾木市民李曉磊將車停好,帶著孩子們走進冰場。
格爾木市充分結合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和群眾出行等需求,持續優化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截至2023年底,格爾木市農村公路通車裡程1576公裡。2024年10月,格爾木市《探索“交通+”模式賦能公路建設創新走實》入選全國“四好農村路”融合發展篇典型案例。
道路修建至工廠門口。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路通百業興。“以前出門一腳泥,現在抬腳就上車!”郭勒木德鎮紅柳村村民們對家門口新修的水泥路感慨萬千。過去,紅柳村曾是“沙窩窩裡的后進村”,如今卻因路而興——1240畝枸杞、玫瑰、紫皮大蒜等特色農產品通過直達田間地頭的公路運往全國﹔在唐古拉山鎮,一條條公路不僅打通了牧區與外界的聯系,更讓高原牦牛肉、藏系羊肉通過冷鏈物流直達城市餐桌。
隨著格爾木市120余公裡產業路的建成,極大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提升了沿途鄉村產業發展環境,郭勒木德鎮紅柳村高原馬鈴薯種植基地、寶庫村奶牛養殖、仁達合作社等眾多傳統產業駛上了發展“快車道”,上門收購農產品的車輛絡繹不絕,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達1960萬元,帶動農戶2000余戶實現增收。
便捷的城鄉公交。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近年來,格爾木市建成14條城鄉公交線路、12個汽車站和30座光伏照明客運站點,實現鄉鎮、建制村通客車和快遞覆蓋率“雙100%”。依托公路及配套設施建設,烏圖美仁的蒙古羊、藜麥,唐古拉山鎮的牛羊肉,郭勒木德的蔬菜,大格勒的枸杞……這裡的農特產品走下了高原。
109國道旁,一條新修的旅游公路延伸向昆侖山腹地。交通的改善還催生了“農村公路+旅游”的新模式,積極推動全域資源的深度融合,打造內聯外通的全域旅游公路網,不斷完善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格爾木先后實施完成野牛溝至瑤池公路(三期)工程、察爾汗旅游公路及787草原旅游路等項目,強力打造昆侖山、察爾汗鹽湖等10余條精品旅游線路,完善全域旅游公路網。
昆侖山腹地的旅游公路。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從泥土飛揚到平穩通暢,從泥濘小路到柏油大道,格爾木市的農村公路一步步完成蛻變。“產業延伸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格爾木市交通局農村公路養護中心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四好農村路”與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的融合,推進窄路拓寬、安防工程和物流體系建設,讓更多農牧民共享發展紅利。
一條路,激活一片土地,帶富一方百姓。新春的格爾木農村,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如同躍動的脈搏,成為連心路、致富路,將城市的活力注入鄉村,讓農牧民的夢想照進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