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春節 億縷陽光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他們是時代的楷模,也是你我身邊的中國好人。他們的故事,如同億縷溫暖而明亮的陽光,照亮心靈的每一個角落,給予人們希望和力量。見賢思齊,讓我們追光前行,共同書寫社會的美好與和諧。
——編 者
奔跑在“天路”上
喬 棟
小年時節,49歲的葛軍剛參加完職工大會,就踏上了去往青海省茫崖市的路程。從格爾木出發時,太陽正西偏,陽光從斜45度照進車內,人如同身處烤箱,晒得無處躲藏。葛軍一撇嘴,露出一顆還沒來得及補上的門牙:“這條路,起碼能睡得著。”
那條“睡不著”的“天路”,葛軍一走就是11年。“從格爾木市區到唐古拉山鎮,每周一次,風雨無阻。”葛軍的臉色黝黑,說起那段時光,如同在摩挲自己的青春。
在葛軍35歲正值壯年時,格爾木郵政公司開通了這條去往近500公裡外唐古拉山鎮的線路。“當時我們單位女職工比較多,那條路難走,又是高海拔地區,很多人不願意去。”葛軍一股責任感油然而生:“我願意去!”
孩子那會兒剛出生,家人也勸阻,但葛軍還是駕著車出發了。南山口、納赤台、昆侖山口、五道梁、風火山、二道溝,每個地方,都是自然地理的極限環境。第一次出車,葛軍就陷了車。“得虧有十幾個好心牧民,幫我推了出來。”
前不久,我重走了一遍葛軍的來時路。冬天的可可西裡風光獨特,月亮挂在玉珠峰頂,藏羚羊、野驢成群奔跑在雪山下,但“炮彈坑”“搓板路”顛得人難以招架。更難的是海拔在4500米以上,每走一步都需喘勻,血氧常常低於75。11年,這條路葛軍跑了14萬公裡。“現在短視頻發達,我經常看到109線上有人缺氧、陷車,我就在想,那些年我一個人是怎麼過來的?”
葛軍還記得,他根據唐古拉山鎮一個模糊的村名,輾轉找到了那間鐵皮房,收件人巴珠拆開快遞后熱淚盈眶﹔他還記得,冬日裡牧民扎婭家1歲的孩子突發高燒,他駕車在黑夜中疾馳,在天亮前送到醫院﹔他也記得,有次在回去的路上由於靠窗吹風,左側肩周炎再犯,疼痛的他趕到格爾木的醫院時,撞見了正在打點滴的妻子,兩人眼神錯愕……“我倆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她知道我的艱苦,我知道她的付出。”
2022年,結束了11年的“天路”生涯,葛軍改跑由格爾木到茫崖市的專線。戈壁的冬天,是一望無際的褐赭色。倚著巍巍昆侖西行,近500公裡路程漫漫。3年裡,葛軍有足夠長的時間來熟悉這條路:中灶火、烏圖美仁、老茫崖、黃瓜梁,“這條路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參照物。”舉目四望,除了烈日和閃爍在戈壁中的“雲母”,百公裡再無人煙。
坐在車上,我鼻血直流。“這邊太干了!”葛軍利索地靠邊,將隨身攜帶的毛巾打濕,“啪”一下拍在副駕駛座前面。“到了茫崖賓館,第一件事就是打濕毛巾,記住不要擰,直接鋪在床頭。”在青海省這條西端線路上,葛軍摸索出了一個“土辦法”。
茫崖,地如其名,被稱為“中國最孤獨的城市”,方圓300公裡內沒有其他城市。但葛軍享受這份孤獨:“和去往唐古拉山鎮的路不同,這邊野生動物少、路更平坦。”今年,他打算帶著妻兒去湖南長沙過年——“孩子每天都把新衣服拿出來美美地比畫,就等著穿給奶奶看呢!”
“你在青藏線上跑了那麼久,現在跑茫崖的這條路同樣艱苦,沒有想過常駐格爾木機關上班嗎?”葛軍搖搖頭,吐出幾句話:“得與失如果想太多,就不可能把這條‘天路’跑下來。我現在很喜歡茫崖這條線,說實話輕鬆多了,雖然動物少、雪山少,但正如茫崖的同志和我說的——‘荒涼但熱愛’‘孤獨且自由’。”
連心橋,暖人心
陳必文 陳 怡
元旦剛過,國網四川電力成都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又收到一面錦旗。褐紅色的錦旗上,燙金字寫著:“連心橋,平民百姓的幸福橋”。這是芳草西一街4號院4單元居民們送來的,感謝一次特殊的搶修。
芳草西一街4號院屬於老舊院落,4單元住的許多老年人,迫切想加裝電梯。可在裝電梯時,電梯基坑下面遇到了錯綜復雜的電纜線。不處理電纜問題,電梯無法安裝。靜默的基坑一時成了影響居民進出的“心頭大患”。計無所出,一個搶修電話打到了連心橋黨員服務隊。
副隊長樊金柱帶著隊員們立即到場,在狹窄空間中仔細勘察研究,分析每一條電纜的走向和連接情況,探討制訂解決方案。第二天,他們給電纜做了位移,還裝上了電梯的接電表箱。電梯可以安裝了,也有電用了!
居民們合計給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送來錦旗和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信中說,連心橋黨員服務隊為小區居民解決了一樁“壓在心裡的難事”。
年味漸濃。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陳浩然和吳謹軼跟著聶坤元,走進了芳草街蓓蕾西巷3號院。聶坤元2012年加入黨員服務隊。這條路,她不知走了多少次,跟回家一樣熟悉親切。他們一口氣爬上三樓,按響馮道純老人家的門鈴。
92歲的馮道純打開門,像看見兒女回來般歡喜地招呼:“小聶,你們來啦!快進屋!”
“馮爺爺,快過年啦,我們來看看您和奶奶!”馮道純和90多歲的老伴劉鳳和見到他們來,就打開話匣子說個不停。
馮道純曾在核工業領域奮戰38年,他講起自己胸前佩戴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紀念章,說起對核聚變商用化的期待,對以后去月球火星旅行的憧憬……他夸連心橋黨員服務隊獲評“時代楷模”實至名歸:“你們做得很好!”
聶坤元認真聽著,她明白,他們幫扶的老人,有不少子女不在身邊,有時候,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
這邊融融地交談,那邊陳浩然和吳謹軼拿出電筆,逐一檢查每個房間的插座、家用電器、電源線。經過廚房窗台時,陳浩然的電筆發出“嘀嘀”的報警聲,同時閃起紅光。有漏電!仔細查看,原來是灶台排風扇電源線的接頭處被油漬腐蝕了。陳浩然從包裡取出隨身攜帶的電線,用電鑽從木窗櫺上鑽了個孔。穿線、剝線皮、新接、絕緣帶纏繞……很快就將走線換成了窗外的上走線,這樣線路再也不會受灶台油污的影響了。
隨后,他們還幫馮爺爺把剛洗的毛毯晾上。毛毯有點大,兩個人聯手才把它晾到陽台的晾衣杆上。這對右腳安裝義肢的馮爺爺來說還真不容易做到。
他們常覺得這些都不是多大的事,但做好了,還是很有意義。有老人生病不願做檢查,兒女們請連心橋黨員服務隊的同志去勸說。有的老人外出時,把重要的証件和鑰匙交給連心橋黨員服務隊保管。
忙完手裡的活,聶坤元幾人向二位老人告別。一直坐著的劉鳳和奶奶突然站起來執意要送送。她把手搭在一個有滾輪的架子上,一步一步地把隊員們送到門口。
天放晴了,陽光穿透雲層,斑駁地洒在人們身上,暖暖的。
礪劍海天
鐵 流 茆 琳
“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浪把戰艦輕輕地搖,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這首唱響一個時代、至今還在傳唱的《軍港之夜》,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大海、軍艦、水兵的畫面。南昌艦航行時,也是這樣一幅壯麗的畫面。隻見它在遼闊的海面上犁出一道壯觀的浪花,天空湛藍如洗,偶爾有幾隻海燕飛過炮身,掠過舷窗。
南昌號驅逐艦是首艦,是領銜艦,長近180米,最大寬度超20米。其高度如果以米計算還不夠直觀的話,那接近15層樓高就更具象化了。它巍峨雄壯,高大威猛,如利劍立於海天之間。當年海軍成立伊始,首任司令蕭勁光大將赴劉公島視察時,是坐著一艘漁船去的。這些年過去,攜帶多型導彈、攻守兼備的萬噸驅逐艦一艘、兩艘、數艘陸續下海了,老百姓的話最形象:海軍在下餃子了。
海軍的裝備日趨先進。當眾多艦員來到船廠接艦的時候,南昌艦還被巨大的罩子蓋著,官兵們哪識得廬山真面目。研制專家告訴大家,大驅是咱們自主研制設計的,集高精尖技術於一身,能打能守,是航空母艦的“帶刀侍衛”。官兵聽了,都一臉向往,可心裡也敲起了小鼓。時任艦長號稱“鐵血艦長”,曾率艦執行過也門撤僑任務。政委思想工作也很過硬。艦黨委提出了一個響當當的口號:出廠即形成戰斗力。艦上就勢提出“合心、合力、合拍”,大家很快就擰成一股繩。第一艘新型驅逐艦將被命名為“南昌艦”。南昌是人民軍隊誕生之地,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分量和使命,怎敢有絲毫鬆懈?艦上就勢發動官兵出對聯,趙子軍出了上聯:英雄城、英雄艦、英雄兵。大家紛紛叫好。賈曉軍片刻就對上了下聯:第一槍、第一艦、第一人。大家在板房裡,熱烈討論著。月亮也被感染了,透過窗戶把一縷清輝鍍在了他們的臉上。
艦長提出不能等著軍艦竣工再訓練。有的新戰士連撇纜都不會怎麼行?要早上手,上了就能訓練。看大家一時不解,艦長進一步明確意圖:畫艦訓練。區隊長馬宗偉帶著戰士連夜在寬敞的走廊裡畫出了甲板,又一一標出戰位,兩邊的宿舍都貼上了“集控室”“對空”等部門的字樣。操縱杆就用掃把杆來替代。正是酷夏,官兵又在不隔熱的板房裡訓練,可謂火上加火、熱上加熱,幾個來回下來,腳下就是一片片汗水。
終於上艦了,面對龐然大物及先進設備,一些人興奮之余,心底也有一絲恐慌。新艦僅艙室就有近千間,如走迷宮一般,一不留意就找不到出口了。部件逾萬,線纜差不多就有1000公裡。如此之多,又如此陌生,在無“部署表”、也沒“訓練大綱”、更無“可參考之物”的條件下,官兵幾個月就摸遍摸熟了,由按圖索驥直到印在心底。他們僅優化建議就提了幾百條,原理圖繪就了幾千套。2019年4月23日,南昌艦領銜水面艦艇,在海上接受檢閱,給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待到朝霞映紅了海面,看我們的戰艦又要起錨”。此刻,南昌艦靜靜停泊在碼頭邊,它和全體官兵隨時准備著去執行新的任務。那時,大艦奔向大海,沐浴在新年的一片朝霞裡。
海港畫卷
高 方
黃海之畔,海風在港口穿梭,汽笛聲繞港不絕於耳。世界最大型的集裝箱貨輪——“現代鹿特丹”輪,正在靠泊中國山東青島港。偌大的碼頭空無一人,一場見証世界港口最高裝卸效率的智能化作業,即將開啟。
隻見高空處橋吊舞動機械臂,五顏六色的集裝箱被源源不斷地抓取出艙,無人駕駛的碼頭導引車穿行於堆場內,將運抵的集裝箱精准堆碼、有序擺放,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
站在船頭的外國船長贊嘆道:“跟看科幻片似的!”
這一切繁忙之景,被站在港內辦公樓窗邊的張連鋼盡收眼底。他腳下的大樓裡,超級電腦正在以每秒上萬次的計算運轉,精確調度每一台設備到達最佳工位。
回想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青島港正籌建亞洲第一個全自動化碼頭。
一份白底黑字的項目責任書擺放在會議長桌上,集團領導詢問張連鋼:“要不要接此重任?”張連鋼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要接!”他顧不上自己剛經歷一場大手術,身體還處在康復期,火速召集幾名技術骨干,成立了連鋼創新團隊。
可是立項之初,項目組成員連自動化碼頭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於是大家決定到國外考察。誰知道到了國外,一切卻出乎意料。國外同行“連捂帶蓋”——隻能走馬觀花地遠望,不准下車,不准拍照。
這趟考察沒有學到“真經”,卻激發了整個團隊的志氣。回國后,張連鋼在會議室的白板上寫下:一定要自主建設屬於中國人的全自動碼頭!整個團隊夜以繼日,流程測試案例編寫了7000多個,反復測試達10萬多次。
高負荷的工作讓經歷過大手術的張連鋼經常低燒,虛弱得走個五六百米就要停下緩緩。有一次,同事看到張連鋼靠在椅背上,拿毛巾不停地擦著虛汗,掀開衣服查看身上的紫癜。可是剛才在會議室,他明明激情澎湃地參與研討啊。
就這樣歷經三年半,當一個個難題變成施工圖紙,自動化碼頭的建設終於提上日程,這又是另一場精益求精的挑戰。張連鋼曾經舉例說,碼頭裡有幾百個井蓋,沒有一個井蓋建在車道上。
2017年5月11日,萬眾矚目的時刻到來了。控制中心一聲令下,橋吊、軌道吊快速運轉,箱起箱落間,機械臂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曲線。大家屏住呼吸,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字:橋吊單機效率達到26.1個自然箱每小時,創世界最高開港作業效率!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誕生了!
夜晚,張連鋼獨自登上港口的眺望台,任憑海風吹拂臉龐。自動化作業區黑漆漆一片,各類機械正在自動運轉,他靜靜感受著這科技的力量。
“就算一顆螺絲釘,也要國產化。”緊接著,連鋼團隊又提出了新的目標——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2023年底,一座從硬件到軟件、從裝置到系統全國產化的碼頭正式投產,並不斷刷新著自我保持的世界紀錄。
臨近春節,靜靜的海港依然裝卸繁忙。這是海港人眼中最美的圖景——裝載各種貨物的大船頻靠,海浪拍打著巨輪魁梧的身軀,為它們披上遠行的衣裳。中國港口聯通著世界,澎湃的浪潮跌宕著奔向遠方。
茶香十裡
田豆豆
“桂梅奶奶好!”
“新年好啊!”
“您老身體還好吧?”
臨近春節,在湖北咸寧通山縣藕塘村,要說誰家最熱鬧,當然要數“涼茶奶奶”徐桂梅家。在外工作、上學的孫子、曾孫都回來了,四世同堂,臘肉飄香。街坊鄰裡家的年輕人回來了,也跟著長輩來桂梅奶奶家串門探望。
農歷小年這天,冬陽和暖,村裡的書法愛好者鄭福前帶著筆墨紙硯,來幫桂梅奶奶寫春聯。白發蒼蒼的徐桂梅坐著輪椅,被兒子推到院子裡,一邊晒太陽,一邊看鄭福前在小方桌上揮毫潑墨:“百歲年華春不老,萬鐘福善日常新”,橫批:“淑氣滿堂”。“寫得好!”大伙兒嘖嘖稱贊。隨后,大伙兒張羅著把大紅的春聯貼到徐桂梅家的大門上。“謝謝啦!喝點熱茶!”96歲的徐桂梅笑容滿面,招呼大家喝茶。氤氳的熱氣伴著茶香,縈繞在這農家小院裡,烘得人心裡暖洋洋的。
這茶香,飄了36年,沁潤了無數人的心田。
從五湖四海返鄉的游子,路過裝滿童年回憶的廈鋪河,穿過嶄新的石灣大橋,剛到橋下,便能看見一座造型古朴的涼亭,朱紅牌匾上“桂梅亭”三個字十分醒目。這就是徐桂梅堅持36年為過往路人提供涼茶的地方。每年3到9月間,徐桂梅每天都會在家煮一桶涼茶,提到這裡免費給過往行人飲用。從60歲到96歲,時光染白了她的頭發,年歲拖慢了她的步伐,但她一直樂此不疲。
徐桂梅所在的村子是周邊幾個村村民出山的必經之地。早年間,村民出門一趟少說要走十裡路。“要是趕路途中口干時能喝上一杯茶,心裡別提多舒坦了。”將心比心,徐桂梅慢慢萌發了送茶的念頭,“走到中途口渴了,去別人家討吧,面皮薄的人開不了口。要是有人及時送上一壺茶,那多好。”這麼一想,便這麼做了。
炎炎夏日,嗓子“冒煙”時,人們走到“桂梅亭”,總能喝到桂梅奶奶笑意盈盈端上的川芎茶。川芎是她兒子在山裡種的,茶葉是山后的野茶,鄉親幫忙炒制的。一杯川芎茶,正是純粹的山裡味,飽含著山裡人的淳朴和善良。
這一杯茶,也見証著山裡的變遷。早年間,徐桂梅送茶時,廈鋪河上還沒有橋,村民們出山進山全靠走。2009年,村裡建起隻能人行的鐵索橋,家境貧寒的徐桂梅捐了自家的幾分地,一壺接一壺地給施工人員送上茶水。2020年,廈鋪河上建起了可通小車的鋼筋水泥澆筑的石灣大橋,老人不僅每日送好幾趟茶水,還帶頭捐了1000元錢。過去,徐桂梅在橋墩上支起一把傘,便算是茶亭,2018年,通山縣專門建了可遮風擋雨的“桂梅亭”,行人可以在此歇腳,茶香更濃了,飄得更遠了。“托黨和國家的福,日子越過越好。沒得什麼回饋社會的,隻能做點微不足道的小事。”桂梅奶奶謙虛地說,“雖然我腿腳越來越不好,但這茶不會斷,我兒子還會繼續送下去。”
“百善能行千裡路,三山共煮一壺茶”,這是桂梅亭的楹聯,也是對更多凡人善舉的期許。
“雲朵校長”和“愛的學校”
姜泓冰
這天早上7時18分,吳蓉瑾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照片,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舍沐浴在陽光裡,配文“愛的學校”﹔晚上10時49分,她的朋友圈裡又是一張安靜整潔的學校五樓走廊照片,照例配文“愛的走廊長又長”。
正是上海市兩會期間,整個白天,作為市政協委員的她都在參政議政,但去開會之前,她照樣要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同學們進校,聽見一聲聲“雲朵校長好”,看見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她就能感到自己的心是快樂的、充實的。這所小學的老師、家長們都知道,不論多晚,隻要吳校長還沒在朋友圈發出“愛的走廊”的照片,大家就一定能在學校找到她,她總是樂於接待每個人。
這一天晚上,吳蓉瑾結束會議后,先跑了兩個校區“巡校”,參加了兩場家長會,又回到校園和家長委員會代表們討論學校膳食監管問題,和技術人員討論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問題,同時留意著教師辦公室裡的動靜。
20歲時,吳蓉瑾選擇當老師,不隻因為喜歡講課,也是因為從小到大遇到了幾位好老師,“我就想自己集齊幾位老師的優點,做一個讓學生難忘的好老師!”如今,已經投身教育30年、走上校領導崗位20年的吳蓉瑾,依然喜歡作為語文老師站在講台上,教孩子們如何“我手寫我心”。她在作文、日記裡了解孩子們的心事,見縫插針為他們疏解、指導。“快樂像晴天,煩惱雨綿綿,小秘密就像太陽躲雲間”,她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晴雨表”,一節節以真情實意打動孩子們的情感教育課,為他們鋪成了情感健康發展的階梯……漸漸地,她成了學生們的“雲朵媽媽”“雲朵校長”。寒暑假,學生們也能預約她的時間﹔百忙之中,她還開設了一間平時傾聽學生們說心裡話的“雲朵聊天室”。
20多年間,學校一點點將情感教育融入每一學科、每項活動以及校園設施的每處巧心布置中。很多堅持至今的課程、活動成為孩子們難忘的記憶。“中國人過中國節”聚焦吃穿住行,讓孩子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約會勞模感動你我”讓孩子們走進勞模工作、生活空間,感受榜樣的力量﹔“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讓孩子們走進相鄰的中共一大會址講解黨史,從小在心田播種紅色的種子。這10多年,她開始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和團隊一起研發了屬於學校的“雲系列”裝備:彩雲圖書館、軍事雲課桌、雲廚房、雲手表、雲筆……盧一小學成了上海首個信息化標杆培育校,走到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前列。
盧一小學地處繁華鬧市,吳蓉瑾最大的愛好卻是讀書。人多事雜,難免有煩惱,校園裡的草木藍天、琅琅書聲和孩子們純淨的眼神,總能瞬間治愈她。
“我想用30年時間,打造一所理想中的‘愛的學校’,讓大家看到,那裡多麼美好!”這是吳蓉瑾的心願,她唯一的擔心是,“也許30年會不夠,想做的事太多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