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今年以來,民和縣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金鑰匙”,精心組織推動、系統謀劃實施,有效推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鄉村產業蝶變升級、鄉村治理效能提升,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聚焦特色優質抓實鄉村產業。全要素聚焦、全產業推進,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統籌整合各級各類資金,按照“6園+9帶+N基地”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有機結合產業振興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把准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通過企業引進、專業合作社承包和大戶種植等方式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種植模式,持續提升農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前三季度,實施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等產業項目60個,打造以露地為主、溫棚為輔的供港和出口蔬菜基地2個,種植苦菊、羅馬生菜等蔬菜總面積達1100畝,建成玉米黃豆套種千畝示范片6個、百畝示范片30個、膜側小麥百畝示范片80個,80萬株脫毒馬鈴薯喜獲原原種106萬粒,糧食、油料、蔬菜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全縣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4.1%,位居全市第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位居全市第二。
聚焦塑形煥顏抓實鄉村建設。堅持從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入手,大力開展“三清三改”,鄉村顏值大幅提升。以尊重農戶意願、政府統一組織改廁模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建成農村戶廁4750座,全縣衛生廁所普及率達68%。縣城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縣城污水處理場提質增效項目、湟水河河濱緩沖帶生態修復工程加快建設,中川鄉金田村等4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順利完工。河湖“清四亂”常態化開展,巴州溝被評為青海首批幸福河湖,黃河、湟水河斷面水質達標率均達100%,建成和美鄉村17個,業興景美、人和民富的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聚焦服務提升抓實鄉村治理。堅持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將村規民約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和鄉風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在全縣312個行政村17個社區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通過開展“好婆婆”“好媳婦”“衛生家庭”“最美家庭”等評比活動,推動文明理念入腦入心。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在22個鄉鎮選配網格員392名,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村級事務管理,提升鄉村法治、德治、自治水平,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670件。著力打造“智慧矯正中心”推進社區矯正工作,核桃庄、大庄“楓橋式”五星級司法所創建順利通過市級驗收。民族團結“十進一聯”和“七個一”活動成效顯著,縣政務服務中心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官亭鎮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縣鄉村治理格局得到新提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