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以“六個聚焦”讓脫貧攻堅成果更加穩固

今年以來,民和縣始終保持強力攻堅的奮進態勢,聚焦“防返貧、守底線、固成果、惠民生”,優化政策體系,實化幫扶舉措,統籌各方力量,匯集各類資源,精細化織密監測網絡,健全完善幫扶措施,全方位構筑縣鄉村三級防返貧監測幫扶責任鏈,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脫貧攻堅成果更加穩固,鄉村振興成色更足。
聚焦“責任”強統籌。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中心工作來議,定期通過縣委常委會、縣政府黨組會、縣委農村工作會議安排部署防返貧監測、就業幫扶、產業幫扶等重點工作。大力踐行“一線工作法”,32名縣級領導聯點22個鄉鎮、160個村、187戶重點人群,經常性深入聯點鄉村督促指導、解決問題。同時,強化工作統籌,結合部門職能,安排民政、教育、住建、衛健、醫保、水利等重點行業部門,建立完善責任清單,明確篩查預警職責,推動部門高效履職盡責。
聚焦“監測”防返貧。把動態監測作為守住防返貧致貧的第一道關口,按照農戶自主報、基層干部查、縣直部門核的“三線預警”監測體系,每月開展一次部門數據比對和返貧監測政策宣傳,年內兩次組織開展防返貧監測“大排查、大走訪”,精准聚焦收入1萬元以下、不增反降等“八類重點人群”進行動態跟蹤監測,全縣累計納入監測對象1821戶7928人,年內納入監測對象1133戶5055人,納入率為17.81%。探索實施“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就業培訓+公益崗位”“資產收益+物業經濟”“土地流轉+勞務輸出”等方式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累計投入資金5963.22萬元實施集中養殖、扶貧車間、飼草加工、產業超市等24個后續扶持項目,帶動782戶2737名搬遷群眾實現增收,2815人的易地搬遷脫貧人口務工就業年度任務超額完成。同時,探索“保障+回訪”跟蹤機制,嚴格履行村評議、鄉核查、縣復核的風險消除程序,動態聽取各方意見,有效回應群眾訴求,通過房屋維修加固、產業扶持、公益性崗位安置、臨時救助、低保兜底等措施累計消除風險659戶2027人,風險消除率25.56%。
聚焦“就業”促增收。把促進就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徑,持續拓寬就業渠道,積極與東西部協作地區、省內外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接,聚焦市場和企業用工需求,先后開展各類勞動技能培訓73期、招聘會39場(次),積極鼓勵群眾外出務工,5074名群眾享受省外務工一次性交通補貼,全縣2.28萬名脫貧人口實現就業,完成目標任務的126.26%。聚焦護林護路、衛生保潔、恢復重建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重點吸納脫貧戶、監測戶中的半勞力、弱勞力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崗位3025個,兜底解決了低收入人群務工就業難題。統籌推進“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雨露計劃”畢業生就業率達93.7%。為20家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幫扶車間落實獎補資金200萬元,助力擴大經營生產,帶動464人穩定就業。
聚焦“產業”補鏈條。我們將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搶抓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機遇,不斷豐富“6園+9帶+N基地”產業布局,投資1.59億元實施總堡鄉蔬菜種植、李二堡鎮幫嶺村特色養殖等產業項目60個,全縣產業規模化、特色化發展趨勢更盛,聯農帶農作用更加顯著。緊盯粵港澳大灣區和都市圈目標市場要求,進一步優化果蔬產業結構,打造以露地為主、溫棚為輔的供港和出口蔬菜基地2個,種植苦菊、羅馬生菜等蔬菜面積達1100畝,供港(出口)蔬菜總產量達3220噸,實現產值827.2萬元,架起了南菜北輸“綠色橋”。特色果品和脫毒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實現新突破,果品種植面積達5200余公頃,80萬株脫毒馬鈴薯喜獲原原種106萬粒。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5萬畝、膜側小麥栽培技術1萬畝、小麥新品種1900畝,農業產值不斷攀升、農民收入顯著增長。安排資金2023.5萬元,通過種子、化肥、農藥補貼和畜禽出欄補貼等惠農措施,扶持受災脫貧戶和監測戶發展到戶產業。
聚焦“成果”抓鞏固。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底線任務,對“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和突出問題,常態化開展“拉網式、地毯式”排查,基本安全住房保障率、集中供水率均達100%。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經費、基本醫療保險、大病救助保障、低保、特困、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政策,落實各類資助補助教育惠民資金6481.5萬元,惠及學生8.18萬人,脫貧家庭子女享受教育資助政策覆蓋面達100%,全縣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分別達98.5%、98%、92%。脫貧戶醫療參保4.2萬人、農村低收入人口參保3萬人,6.2萬人次農村低收入和穩定脫貧人口醫保報銷4551萬元,脫貧人口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80%,特困、農村低保等農村低收入人口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90%。5.37萬名困難群體救助政策全面落實,發放救助資金1.67億元,筑牢了因學、因病致貧返貧保障網。
聚焦“重建”惠民生。把防止因災返貧致貧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內容,及時成立地震災后排查監測幫扶工作專班,開通監測幫扶“綠色通道”,嚴格按照“排查監測三覆蓋”和“幫扶舉措十到位”工作要求,逐村逐戶摸排“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風險隱患,將住房整體倒塌和主體結構嚴重損壞、發生人員死亡和重大傷情的家庭全部納入防返貧監測幫扶范圍,累計納入受災監測對象1082戶4869人,並分別跟進落實針對性幫扶舉措,為13358戶61451名受災群眾發放應急期補助金1959.81萬元,為13093戶60217名受災群眾發放過渡期安置補助21634.86萬元,為受災群眾發放臨時救助1233.23萬元,牢牢守住了不發生因災返貧致貧的底線。尤其是,我們堅持災后恢復重建、災區民眾增收一起抓、統籌推,把建設新家園、奔向新生活、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部署災后恢復重建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投資31.78億元實施的農村公路恢復重建、農田水利設施修復、特色產業發展等132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加速建設,127項公建項目完成建設108項,“一戶一策”完成了2.28萬戶BCD級農房建設全部任務,2616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群眾正在回遷入住。此外,積極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加大以工代賑力度,全面摸排梳理災區群眾就近就地務工意願和技能情況,完成了官亭、中川等鄉鎮7個工種600余人的專項技能培訓,7565名災區群眾通過垃圾清運、參與重建等方式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實現了災區群眾就業有“術”、致富有“路”的雙贏目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