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深化改革激發活力 加快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
“民宿、露營地、旅游景區……村裡業態越來越多,鄉親們吃上旅游飯,錢包鼓起來。”西寧市湟源縣東峽鄉灰條口村村民喜上眉梢。
“郁郁蔥蔥的樹木,寬敞平坦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農居,干淨整潔的環境,綠道兩旁的小花園裡姹紫嫣紅……”如今,說起湟源縣東峽鄉石崖庄村裡的變化,村裡笑聲陣陣。
一個個幸福和美的場景,匯聚成湟源縣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的新圖景。
改革之花開遍湟源縣東峽鄉
2023年,湟源縣東峽鄉獲批成為2023年度青海唯一一個省級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鄉。隨后,東峽鄉立足資源優勢,以省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為契機,本著“小項目撬動農業大發展、小切口解決農村大問題”的思路,以“富民、強村、惠農、新風”為目標,因地制宜深挖資源潛力,逐步探索出一條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為實現村集體和農戶的互利共贏,東峽鄉對各村閑置資源進行摸底排查統計,整合各方資源,凝聚發展合力。在新民村,運用“政府主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社會資本參股經營”的發展模式,盤活了23畝撂荒水塘,打造“漁家樂”主題戶外露營地,切實增強集體經濟組織“造血”功能,目前村集體已增收5萬元。在下脖項村,對村內閑置幼兒園進行盤活改造,提高了基礎設施完備度和公共服務便利度,租賃收益歸村集體經濟所有,並帶動本村群眾就地務工就業,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村庄變景區+民房變民宿”。在灰條口村,對村內3處閑置宅基地進行盤活,打造特色河湟民宿,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
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東峽鄉緊扣農文旅特色,充分挖掘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在灰條口村,按照“集體+公司+農戶”模式,18戶農戶將12.42畝土地以流轉方式入股,由村集體經濟整合閑置宅基地、棠梨茶展覽中心等集體資產,成立“湟源石寨小江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並委托第三方設計公司制作宣傳片、宣傳手冊和成品包裝,提高了棠梨茶產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2023年村集體增收3.89萬元。在石崖庄村,按照“生地炒為熟地”的思路,打造了車站露營地,集觀賞與研學一體的小型植物園。通過項目募工、流轉分紅等方式,帶動17戶農戶簽訂10年期土地流轉協議戶均增收3500元,20名群眾在露營地務工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元,村集體每年增加租賃收入10萬元,實現了綜合收益27萬元,實現了村集體、企業、農戶“三贏”,有效解決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發展不協調等問題。
在強村富民的同時,東峽鄉還注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通過實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項目,提升109國道東峽段沿線5個村村庄風貌,持續推進美化“十裡杏花通道”7公裡,形成109國道“海藏咽喉”特色風景廊道﹔通過實施人居環境鞏固提升項目,對下脖項、響河、石崖庄等村村內道路及4個村污水處理站進行了提升改造,進一步完善了鄉村基礎設施。同時,聚焦農村自來水管養難的問題,以市場化思維破局,分兩年在全鄉推廣人畜飲水工程計量設施,實現自來水水費由“人頭收費”向“以量收費”的轉變,對於計量收費多出部分劃歸村集體經濟所有,提高人飲設施管護能力,逐步實現“以水養水”。
通過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東峽鄉既實現了“強村富民”的目標,也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未來,東峽鄉將繼續鞏固提升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成果,不斷探索創新,爭創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樣板區。
改革之策促進鄉村振興
探索開展“以水養水”改革
湟源縣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向農村供水保障轉變,全力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發展,實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突破。截至目前,全縣農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達到100%,8.5萬余人吃上了干淨放心水。
結合農村供水網絡實際,湟源縣按照“建大、並中、減小”的原則,通過“建設規模化供水工程、更新改造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等措施,促進了農村供水工程“提檔升級”。2024年積極爭取鄉村振興銜接資金2869萬元,實施湟源縣大華鎮9村供水保障規模化水廠及配套管網工程,修建供水規模2000m3/d淨水廠1座,鋪設各類配套管網60公裡。目前該項目落實資金1699萬元,已於7月30日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完成各類管道鋪設10公裡,完成投資300萬元。
湟源縣大華鎮9村供水保障規模化水廠的建設將取代原8村水源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他項目的落地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進一步提升解決大華鎮9村1.1萬人供水保障率和水質達標率,加快了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進程,打通了農村供水管護“最后一米”,同時作為該縣第一座農村供水保障規模化水廠,為后續逐步實現農村供水標准化建設奠定基礎。
先行先試探索開展草原有償流轉使用改革
湟源縣先行先試探索開展草原有償流轉使用改革,推動建立健全草原資源管理體系,進一步明確草原產權,優化草原資源配置,提高草原利用效率,保障草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同時,推動草原地區經濟發展,通過合理的流轉和開發,促進草原畜牧業、生態旅游等產業的發展,聚力實現草原生態和經濟價值。
統籌兼顧,循序漸進,制定《草原有償流轉工作方案》,優先選取3個村為試點,以點帶面推進草原有償流轉使用。對草原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進行全面評估,以此確定合理的牲畜載畜量和流轉價格。明確申請、審核、簽訂合同等各個環節的具體要求和時間節點,確保流轉過程規范有序。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對流轉后的草原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檢查,防止過度放牧、非法開發等行為。及時發布草原流轉信息、政策法規等,為流轉雙方提供便捷的交流渠道。提高農牧民對草原有償流轉使用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參與積極性。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草原生態修復和產業開發,實現草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探索以大數據為核心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改革
湟源縣聚焦農村集體“三資”財務管理、經濟合同、村級債務,工程項目、資產管理等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針對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到位、項目收益不及時、資產資源處置程序不完善等突出問題,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資產交易、加強農村基層權力監管、優化農村綜合性服務結構”為建設思路,參考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經驗,探索開展以大數據為核心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改革,理順“三資”監管權能,實現高效配置增值,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逐步推動試點成果向全市乃至全省轉化。
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自下而上”“小切口”方式在巴燕鄉2個村試點搭建湟源縣三資管理、產權交易平台,推動接入全國三資改革建設平台,推進資源資產資金“一分不落”上平台、交易監管全閉環、機制管住“亂作為”,實現從源頭消除隱患。
制定印發《湟源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辦法》,以集體資源資產多、資金項目多、信訪反映多的村為重點,強化“三資”工作人員指導力度,落實會計核算中心代理記賬工作。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方式,成立三資管理中心,配備專職管理人員,開展從盤活、登記、租賃、維護、處置到收益的全過程試點監管。
改革之光照亮振興新景
深度推進沙棘全產業鏈建設
聚力創建全省沙棘產業建設示范縣
日前,西寧市湟源縣人民政府和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南京市對口幫扶西寧市工作組的見証下,舉行中國沙棘特色化挖掘高值化利用產業化開發項目簽約儀式,雙方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江蘇省)西寧高原沙棘研究院正式揭牌。
據了解,中國沙棘特色化挖掘高值化利用產業化開發項目用先進的技術賦予青海特色資源高附加值,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看得見的新質生產力,是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是進一步推動東西部協作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雙方將以“西部資源、東部研發、東西協作”機制為基礎,組織實施沙棘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認証、沙棘產品功能成分綜合評價、品牌建設和產業鏈建設等多種形式合作項目,推動雙方形成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挖掘更多的潛在價值,全力以赴推進項目的實施。
湟源縣和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將以此次簽約為起點,同心同向、合心合力,用最大誠意、最大決心、最大力度推動簽約合作事項落地落實,努力構建“西部資源+東部研發+國內名企,打造國際品質”的“寧寧協作”新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