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關注青海|夏日高原放牧記
原標題:夏日高原放牧記
這是一幅有趣的畫作:藍天白雲下,騎著馬的孩子正在雪山下放牧,畫面右側,無人機追趕著牦牛群走向遠方﹔藏族群眾盤坐在家中,吃著糌粑、看著電視。
今年6月18日,青海西寧,在上海援建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明亮的教室裡,高一(1)班學生尼東拉毛舉起這幅畫作,向前來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講起家鄉的今昔巨變。
“我當時說,我的家鄉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從騎馬放牧,到后來騎摩托車放牧,再到現在有的人家用上了無人機放牧,我的家鄉更現代化了。”憶起那一天,尼東拉毛依然激動。
地處青甘川三省交界、大渡河源頭的班瑪縣,平均海拔4000米。日前,記者前往班瑪縣江日堂鄉,去尼東拉毛家做客。
一大早,陽光洒滿綠野,雲霧挂在山間。順著新鋪的道路驅車直上山腰,透過車窗,遠處的牧居炊煙裊裊。轉眼間,尼東拉毛叔叔家的“夏窩子”(牧民在夏季草場的固定住所)到了。
叔叔名叫相求,負責一大家子牦牛的集體放養。這會兒,相求正和妻子忙著照顧牦牛,“我們兄弟3人總共有50多頭牦牛。夏天就在草山高處放牧,冬天轉到河谷的‘冬窩子’。”
居住時間短,“夏窩子”一般不會特別講究。但在相求家約100平方米的“夏窩子”裡,冰箱等家電齊全,藏毯鋪在窗戶一側,小桌上擺放著飲料、奶糖,爐上的鍋具飄出白菜煮牛肉的香氣。
“都是在縣城買的。現在路好走了,去城裡隻要半小時,新鮮蔬菜、時髦商品都能買到。”相求說,上山的這條路今年剛修通,自己的小轎車可以直接開到“夏窩子”前,比修路前節省約3個小時,“縣裡還修建了活畜交易中心,我們賣牛更方便了,價格也更有保証。”
下午兩點多,一聲鳴笛響——“來了!”相求站起身,歡迎他的哥哥俄特。俄特是尼東拉毛的父親,騎著摩托巡山到這裡。
過去,俄特也是放牧為生。9年前,他放下牧鞭,將10多頭牦牛交給弟弟集中管理,全職擔任了生態巡護員,加上其他生產性收入,每年能賺7萬多元。
這些天,相求正在學習使用無人機。“嗡嗡”聲中,牦牛被趕下了山。“真方便,以后不用再費勁騎著摩托車上山了。”
夏日的陽光,把兄弟倆的身影拉長。高原上,牧草青,牦牛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