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情系高原 聲聲入耳

——記“中國好人”,果洛州教育局副局長(援青)、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湯聲聲

石成硯
2024年04月07日09:15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湯聲聲(右)正為學生麻切仁措進行專業指導。受訪者供圖

  她將2000多公裡外的青海當作第二故鄉,跨越山海傳道授業,為高原牧區教育美育貢獻智慧力量﹔她克服海拔4000米高寒惡劣環境,缺氧不缺精神,用心用情譜寫民族團結、攜手共進的燦爛樂章﹔她挖掘人才悉心教導,幫助草原上牧民的孩子叩開國內頂尖音樂學府的大門……

  她就是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上海援青專家人才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湯聲聲。1月31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湯聲聲作為青海省唯一代表,上榜助人為樂“中國好人”。

  從浦江之畔到黃河源頭,她譜寫援青文化浸潤的樂章

  2020年8月,夏日的高原天高氣爽,在首屆青海省“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洽談會上,隨著雙方簽約完成,湯聲聲成為果洛州引進的柔性人才和項目專家,開始在援青文化交流、教育美育發展,藝術人才平台搭建和指導培養領域發揮一己之長。

  人生第一次踏上高原,眼前不同於都市高樓的熙熙攘攘,大美河山給向來熱愛自然風光的湯聲聲帶來難以言表的震撼。果洛州地處黃河源頭,當地生態和人文之美成為藝術創作的天然土壤,所見所聞為湯聲聲打開了靈感的大門。

  作為格薩爾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果洛州被譽為“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當地保留有古老而豐富的藏族非遺樂器:牛角琴有500多年歷史,藏族鷹骨笛歷史悠久,弦子已有上千年歷史,而龍頭琴則在1856年以前就誕生了,還有出現在9世紀的達瑪鼓、吉祥海螺、打擊樂器“丁夏”……

  湯聲聲了解得知,長期以來果洛本土音樂人習慣於自彈自唱“單兵作戰”,無法形成有力的傳播聲勢,因此不少音樂人才被埋沒,當地非遺文化得不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如何為這些本土音樂人打開另一扇藝術大門,讓具有千百年歷史的“寶藏樂器”和當地特色原生態人聲走出高原,成為這位援青人才眼中亟待解決的“果洛所需”。

  2021年初,湯聲聲發起並成立了果洛州第一支鋼琴與非遺民族器樂組合——“阿尼瑪卿組合”,引導當地本土音樂人才和特色資源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展”。作為項目制作人和主創,湯聲聲運用果洛地區特有的民間曲調與當代民族音樂技法創新融合,將果洛本土的6種民間非遺樂器與西洋樂器、果洛原生態人聲、三江源綠色生態鏡像與高科技舞美跨界融合,推陳出新制作出《從黃河到長江》原創品牌系列之《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

  血氧很低,說話間動輒鼻血直流……在帶領組合成員排練時,頂著高寒缺氧身體不適,湯聲聲早已習慣了插著氧氣管彈琴,她的鋼琴旁總佇立著一米多高的藍色醫用氧氣瓶,每當身體抱病就靠使用抗生素堅持工作。

  在此之前,組合中的本土音樂人從未接受過專業系統教育而看不懂樂譜,湯聲聲總是不厭其煩地一句句教學,一遍遍排練。這樣的勤勉與付出,無言中激勵著大家。為了將雪域高原的聲音傳出去這一共同的目標,湯聲聲和組合所有成員們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如同琴弦般和諧振動,組成一曲美妙的樂章。

  2023年,“守護三江源”大型生態情景音畫——《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陸續走進青海、上海、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果洛本土歌手婉轉悠揚的原生態人聲穿透了一場場巡演現場的天花板,非遺樂器悉數亮相,編織出一串串音符如高山流水、雄鷹翱翔……這些來自雪域高原的聲音直抵人心,現場掌聲經久不息。巡演結束后,來自觀眾的各種好評聲紛至沓來。

  同年6月,《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以音樂黨課小分隊的形式在果洛州各縣開展了14場次的鄉村振興基層行民族音樂黨課,引起了當地熱烈反響。

  作為上海市對口援青資助的重點文化浸潤項目,《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獲批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成為滬青文化浸潤品牌中一張“金名片”。

  從搭建平台到點亮心靈,她踐行美育滋養學生的心田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四歲半起,湯聲聲便開始接受西方古典音樂教育,並深受中國國粹戲曲影響。從踏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到后來留校從事音樂教育,長期以來,湯聲聲都非常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自從踏上高原以來,湯聲聲接觸到不少果洛的孩子,這些孩子即便學業繁忙依然表現出了對音樂的向往和在音樂中釋放天性的美好。這讓湯聲聲堅信,地處偏遠的孩子了解世界的渠道並非隻有拼命讀書一條路,她將美育浸潤作為校園教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致力為果洛學子提供更加廣闊的平台,親身體驗音樂的魅力,為未來的人生道路帶來更多選擇和機遇。

  在指導協助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藝術特色發展方向規劃時,湯聲聲提出了創建首支學生管樂團的想法。起初這個想法並不被看好,原因是對於家住草原上的孩子們而言,西洋樂器顯得遙不可及,幾乎所有人都從未在現實中見過管樂器,少數也僅僅是通過手機互聯網才有所了解。

  “孩子們會喜歡管樂器嗎?會有人願意主動學習嗎?”

  面對不斷傳來質疑的聲音,湯聲聲覺得既然認定了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學生管樂團報名推介會如期舉行。報名當天,學生們現場欣賞了來自上海音樂學院及樂團特聘師資的精彩演繹,參加報名的學生出乎意料地非常踴躍。“最終報名169人。盡管全是對管樂器零基礎的孩子,但絲毫沒有影響報名學習的熱情。”湯聲聲說。

  從發起到正式成立歷經近一年,2023年12月26日,全國首支藏族青少年管樂團——果洛州青少年管樂團正式成立。這支管樂團共有90余人,覆蓋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初一到高三年級,其中75%的學生來自果洛牧民家庭。

  今年13歲的久美桑改,個頭不高,加入管樂團以來,每當握起長號時,這個男孩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發自內心的自信。

  正如湯聲聲所期待的那樣,管樂團所能提供的平台支持讓果洛牧民家庭的孩子,有機會從教室走上舞台,投入到藝術實踐當中。平日裡腼腆內向的孩子們變得更加願意與人交流,性格也更加活潑。

  在為管樂團提供專業協助之余,湯聲聲還將個人援青高原補貼拿了出來,捐贈給了學生管樂團,用於設立優秀藝術生專項獎學金。

  今年在省會西寧的青海大劇院和果洛州州府舉行首場演出,成為了湯聲聲和管樂團所有孩子們共同的心願和計劃。

  從偏遠草原到頂尖學府,她撥動牧區學子命運的齒輪

  性格樂觀的湯聲聲認為,如果以積極的態度看待生活,力所能及地付諸行動,那麼身邊很多事情原本看似注定的結果就會變得更好,而發生在麻切仁措身上的故事更讓她堅信如此。回憶起與麻切仁措初次相遇的那個下午,湯聲聲至今仍感到不可思議。

  因地處高原自然氣候環境惡劣,果洛州當地中小學校留不住長期穩定的藝術教育師資力量。2022年,從上海前來援青的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校長李鵬找到了湯聲聲,想請她在業余時間為將要藝考的高三年級學生開展短期培訓。聽到又能重拾上課教學的老本行,湯聲聲欣然前往。

  在展示演唱功底的3名藝考生中,來自果洛州甘德縣的麻切仁措,以沒有基本功失誤的演唱表現,讓湯聲聲眼前一亮,看到了這個略微羞澀但歌聲如同天籟的女孩的天賦和努力。

  晚上回到宿舍,湯聲聲關上房門,腦海裡仍止不住回想午后的場景。就在這時,一個念頭瞬時劃過,將麻切仁措與千裡之外黃浦江畔的上海音樂學院聯系在了一起。

  “為什麼不能夠試試看?”湯聲聲不禁在心裡反問的同時,上海音樂學院著名校友、內地藏族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瑪的形象浮現在了腦海裡,冥冥之中鼓勵著她邁出嘗試的步伐。

  當晚,湯聲聲坐在電腦前花了4個小時寫下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長期傾心支持少數民族藝術人才教育的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這封信的內容既包括了果洛州黨委政府對牧區學子藝術教育的關心關注,也談及了麻切仁措的情況以及她對音樂的追求熱愛。

  很快,在收到廖院長肯定並支持的答復后,湯聲聲和學院援青同伴開始嚴格按照要求,為麻切仁措開展系統性教學引導,幫助她糾正發聲方法、改善表演狀態,搶抓時間補齊短板。生活上,湯聲聲更是不吝自己3年的個人補貼,盡可能幫助麻切仁措和家人免去后顧之憂。

  麻切仁措也拿出了十分的勁頭,每天清晨5點就已經在校園裡學習,一直學到晚上10點自習結束,就連晚飯時都在跟上海援青組團式幫扶的文化課授課老師坐在一起請教問題。

  正如許多勵志故事的結尾,在一開始幾乎沒有人相信的情況下,最終,麻切仁措順利通過上海音樂學院三輪專業校考,並以超過文化課錄取分數線100分的高考成績,邁入上海音樂學院大門,開始學習自己鐘愛的音樂。

  如一顆石子落水,麻切仁措的故事喚起了更多果洛學子追求個人藝術夢想的信心,也更加堅定了當地教育部門堅持克服困難、抓好藝術人才教育的決心。湯聲聲相信,在麻切仁措激起的層層漣漪間,蘊藏著果洛藝術學子未來更多的可能。

(責編:馬可欣、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