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亮成績 展形象 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支部

昔日寂靜的哇麻村 如今“熱鬧”了

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
2023年10月17日11:31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6年的零元增加至2022年的22萬元﹔

脫貧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2500元增加至2022年的15700元﹔

……

近年來,地處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台子鄉淺腦山地區的哇麻村發生了不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新變化,而這村集體經濟“破殼清零”,脫貧戶穩步增收只是其中之二。

昔日寂靜的龍頭山,如今“熱鬧”了

對於農村來說,山多林多,水少田少是先天劣勢。然而哇麻村上下齊心協力,將發展劣勢轉變成了鄉村振興的優勢。

山大溝深,氣候寒冷,位置偏僻,昔日的哇麻村“深陷”大山大川之間,在高寒山區農牧業難發展的困境之中找不到出路,彼時的龍頭山區是閉塞的,更是寂靜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發展農牧產業的老路走不通,那就摸清、用好現有資源,蹚出一條不尋常的新路。

自2015年,青海省委組織部聯點幫扶哇麻村以來,駐村工作隊細查村情實際,發現自然環境秀麗壯美的龍頭山就是當地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的天然“溫室”。隨后,一批又一批的駐村工作隊沿著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的路子不斷摸索前進。

2019年成立幸福哇麻旅游開發有限公司。2020年挂牌成立龍頭山景區。2021年,龍頭山景區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正式開園運營。

龍頭山景區最大的變化發生在2023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明確指出,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這對准備充分的哇麻村來說無疑是重大機遇。“今年哇麻村與青海國投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攜手,開啟了村企黨建共建、助力文旅發展的新路子。”哇麻村駐村第一書記田宸瑋介紹著景區的新變化。

在龍頭山景區可俯瞰互助縣城。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通過科學規劃、整體布局,龍頭山景區劃分了自助燒烤木屋區、兒童游樂區、成人游樂區、拓展區、特色小吃區等。同時,為便於哇麻村村民出售當地鄉村“土特產”,景區特別設立了農特產品銷售區,吸引更多游客登頂龍頭山,領略鄉村風情,進一步塑造“望得見山川,看得見田地,記得住鄉愁”的魅力鄉村。

“今年,互助縣的河湟洋芋(馬鈴薯)宴·食薈龍頭山美食節就是在我們景區舉辦的,吸引了十裡八鄉的人來龍頭山品嘗洋芋美食,欣賞鄉村美景。”哇麻村黨支部書記劉大訓補充說,今年以來,龍頭山上人來人往,熱鬧不斷。

“今年年底,我們還要拿出一部分景區收入給村民們分紅,這也是首次分紅。”田宸瑋表示,讓更多村民享受到龍頭山的生態紅利是駐村工作隊的心之所盼。

龍頭山的“熱鬧”遠不止於此。

感服務,黨群服務中心改建項目已提上日程﹔

觀出行,龍頭山西側,從互助縣至景區的公路項目已獲批復﹔

興產業,村裡准備發展蛋雞產業的同時,還將和企業合作,發展馬鈴薯深加工產業……

如今,哇麻村正朝著多種產業齊頭並進的目標邁進。

找不准路子的村民,如今主動了

養了十來年蔥花雞的馬統邦怎麼也想不到,這幾年越養越賺不到錢了。“原來,一斤雞飼料九毛錢,2018年前后,飼料漲至一塊六七了。”馬統邦算起了賬,且哇麻村蔥花雞長得慢,個頭小,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養肉雞沒啥利潤,可以嘗試養蛋雞。”田宸瑋的新思路醍醐灌頂般打開了馬統邦的思路,“我跟田書記一起去其他蛋雞養殖場調研過,我自己還多次跑到鄰近縣區學習研究蛋雞養殖技術。”思路一變天地寬,盡管蛋雞養殖方面沒有太多經驗,55歲的馬統邦依然興致滿滿,信心十足。

“我現在一碰上田書記,就喜歡跟他聊蛋雞養殖的事情。”馬統邦表示,還是得多向駐村工作隊請教,自己的想法很局限。

新思路源於思考和調研。“我們觀察發現,市面上的雞蛋價格波動較小,很少大起大落,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風險較小﹔同時,我們還了解到,青海60%至70%的雞蛋來源於鄰省甘肅……”為了既能延續哇麻村“一村一品”的養雞基礎,還能拓寬村民致富門路,田宸瑋沒少下功夫,如今介紹起蛋雞養殖,他都快成“專家”了。目前,哇麻村蛋雞養殖場已經開工建設,明年將投入運營,初步計劃養殖規模為2萬多隻,估算僅雞蛋的年利潤就在30萬至40萬之間。

無獨有偶,村民胡發闊也找田宸瑋合計過自己的想法。“想改造改造自家的院子,發展鄉村民宿與餐飲。”看著村裡發展鄉村旅游有模有樣,村庄更美了,游客更多了,胡發闊才有底氣提發展民宿的想法,也願意自己投些資金,在此基礎上爭取些村裡的支持,謀劃著好好干。

龍頭山景區秋景。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一部分村民的積極性已經有所調動,他們增收致富的過程中,還會逐步影響其他村民。”思路決定出路,在田宸瑋看來,以前,村“兩委”班子干班子的工作,村民又有自己的想法,各干各的,現如今,村民們主動跟村“兩委”以及駐村工作隊談思路、謀發展,思想方面的實質性轉變,意義深遠。

進一步而言,村民們主動的背后,也折射出大家與日俱增的認同感、歸屬感。而這認同感、歸屬感便源自村“兩委”以及駐村工作隊在哇麻“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

“駐村工作隊不光給我們帶來了項目、資金﹔更重要的是給村裡帶來了發展思路和方向。”近年來,哇麻的發展村民們看到眼裡,念在心裡。

“以前,村裡主路坑坑窪窪不好走,開的車一年還得修幾回。”

“以前,冬天進村民家裡,普遍都感覺冷,坐不住,現在外牆保溫項目實施后,家家戶戶至少升溫3至5℃。”

“以前用的都是煤爐,家裡灰塵很大﹔現在天然氣進村入戶了,很多人家都不用煤爐了,家裡干干淨淨,不比城裡的生活差。”

哇麻村村容村貌。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村民們一言一語之間,訴說著新變化,寄托著新希望。如今的哇麻發展方興未艾,如今的哇麻已不再寂靜……

記者手記

2022年夏,我初次走進哇麻村,彼時龍頭山景區正在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由村裡自主運營,算是剛起步階段。馬統邦還在養殖蔥花雞,發展蛋雞產業的想法尚未萌生。打造手套加工作坊、與企業合作推出寬粉產品等發展思路更是無從談起。

短短一年,龍頭山景區已交由企業科學化、專業化運營管理,村裡也已布局了好幾種產業,且各個都有推進時間表和路線圖,感嘆村裡變化之大的同時,也能在細微之處見真章。

客觀來講,龍頭山景區的資源稟賦以及區位條件等均沒有十足的競爭優勢,如何與企業合作讓景區效益最大化?並非三言兩語就能搞定。包括蛋雞養殖、手套加工作坊等項目,也不是空穴來風,需要考察調研,權衡風險,更需要有關部門及資金的有力支撐。

“3個月左右的時間裡,田書記已經帶著我走訪了發改委、交通、電力、學校、鄉村振興、國土、住建等相關部門以及其他好多企業。”今年6月份剛到哇麻村駐村的工作隊成員李麟說了這樣一句話,簡單言語便是對我之感觸的最好回應,鄉村振興勢不可擋,但如何高質高效振興?干群齊心,主動作為,歷經的千辛萬苦自然也會鋪就康庄大道。

喜聞哇麻村黨群服務中心改建項目已有眉目,期待未來在新中心再話哇麻新變化。

(責編:楊啟紅、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