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種菇 菇富民 西寧湟中菌菇產業潛力足
凌晨三四點,天未破曉,周召榮夫婦便開始忙碌了,清點菌菇、裝車發貨﹔清晨,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的商鋪內,產自西寧市湟中區李家山鎮的菌菇已上貨架,採購商們挑選交易﹔上午,同產自李家山的菌菇被運送至曹家堡機場,等待裝機運往全國多地……
與此同時,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內,湟中區李家山農稷協作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平穿梭在車間和大棚之間,也忙得不亦樂乎。高原的秋夏,不冷不熱,恰恰適合香菇、平菇等菌菇的生長。
“花菇水分含量較少、營養價值更高,是香菇中的極品,現在這一茬每天能產4000斤左右。”香菇的品質如何,產量多少,魏建平心中有數,“這一茬香菇品相好,產量高。”朵朵香菇長勢良好,魏建平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從剛開始幾畝地的菌菇小溫棚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化種植,一路走來,魏建平、周召榮既是湟中菌菇產業發展的帶頭人、也是見証者。
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內,花菇長勢正好。人民網 陳明菊攝
目前,食用菌種植示范園內的多個大棚均在產菇,自2022年4月開始試運營以來,示范園已累計生產香菇菌棒80萬袋、姬菇菌棒6萬袋,已產出香菇、姬菇80萬斤,實現產值100多萬元。
“從去年8月起,大量產自咱們湟中李家山的新鮮香菇進了青海的蔬菜市場,上了青海人家的餐桌,還銷往外地。”李家山鎮副鎮長賈延雲指著排排菇架介紹。
人種菇——菌菇落地李家山“生根發芽”
李家山種植菌菇已有些年頭,從初始的零星散戶種植到如今的規模化種植,“李家山牌”菌菇的“出道”經歷值得一探究竟。
1994年,我國食用菌行業提出“南菇北移”戰略,不少外地人瞅准了青海的市場,前來種植菌菇。此時,在青海摸爬滾打謀生活的四川小伙兒周召榮也已摸到青海菌菇市場的門道,幾經周折,2000年前后,便開始在李家山種植菌菇。
有菌菇種植技術,還有之前做生意積累的市場渠道,很快,周召榮在李家山種出了菌菇,且收益很好。周邊的村民們紛紛來周召榮的菇棚裡拜師學藝,深諳抱團取暖發展之道的周召榮也從不吝嗇,願意將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分享給農戶們。自此,菌菇種植技術在李家山這片土地上一傳十,十傳百,逐漸扎了根,不少當地村民都以種植菌菇養家糊口。
“有些小姑娘、小媳婦早些年在我這兒學種菇技術,現如今人到中年了,仍然在靠種菇技術謀生,都已經是專家了。”周召榮介紹,不完全統計,早年從師於他,現如今在李家山片區專門從事菌菇產業的老百姓不低於120人。分散到其他地區以及間接從事菌菇產業相關工作的人群更是不在少數。
村民在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採蘑菇。人民網 陳明菊攝
與此同時,隨著種菇技術不斷成熟,種菇農戶不斷增加,產自李家山的菌菇產量日益增加,周召榮搶抓機遇,在青海菌菇市場上佔得一席之位。
經多年積累,李家山鎮初具發展菌菇產業的人才、技術以及市場優勢,適逢湟中區委、區政府謀劃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之際,立足特色產業,打造西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特色小鎮成為李家山鎮的發展定位,順理成章。
為切實改變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投資模式和“單打獨斗”式的發展思路,全面統籌資金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2021年,李家山鎮以“黨委引導、企業運作”的新模式,注冊成立西寧市湟中區李家山農稷協作建設有限公司,爭取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4400萬元,實施李家山食用菌產業發展項目,並與菌菇領域專家周召榮合作,周召榮參與項目的運營、技術及銷售等環節,雙方努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優勢的食用菌產業樣板。
菇富民——規模種植 聯農帶農效應突顯
找准定位方能走對路子。
如今,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內白胖白胖的花菇、水靈新鮮的平菇便是最好的印証。
“不開傘的香菇比較嫩,口感好,營養價值高。”說話間,賈海蓮已經摘了好幾捧香菇放入了筐,眼看一筐菇就要冒尖了。“眼要准,手要快。”盡管來示范園採菇僅個把月,但賈海蓮早已掌握了採菇的技巧。
賈海蓮正在採菇。人民網 陳明菊攝
今年35歲的賈海蓮是湟中區攔隆口鎮人,老公在外掙錢,照顧老人和孩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她肩上,因此也就隻能打打零工,“收入不高不說,還不穩定,往往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來這兒就不一樣了。”說著說著,賈海蓮的臉上露出了微笑,手裡的活兒依舊沒停。“一天能掙100多,也能顧得上家裡老小。”賈海蓮坦言,跟她家情況相似的左鄰右舍們,都在向她打聽示范園還缺不缺人。
菌菇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接種、採摘、打包等工序均需要人工。“目前,示范園已吸納30余名周邊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月收入達3000元以上。”賈延雲介紹。
縱觀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的落成軌跡,布局規劃階段,流轉20余戶農戶的土地,年土地流轉費10.2萬元,戶均土地流轉收入4000元左右﹔項目建設期間,累計帶動務工400余人次,人均工資5000元以上﹔投產初期,已帶動30余名村民務工﹔預計示范園完全投產后,可帶動120余名勞動力實現增收﹔后續,示范園的淨利潤將用於擴大再生產,扶持轄區鄉村振興產業等領域。
讓示范園充分發揮聯農帶農作用,是湟中區委、區政府布局落子首要考慮的方面。早些年人種菇,現如今菇富民,這種實質性的轉變背后,是湟中區委、區政府著眼大局、立足實際,找准方向,長遠謀劃的結果。
面向未來,如何將菌菇產業做大做強,真正讓菌菇產業成為富民產業?這是新時代新征程賦予湟中區委、區政府的嚴肅考題,在這一點上,周召榮與湟中區委、區政府不謀而合,“在川裡創業幾十年,真正想把菌菇產業做出名堂來。”在李家山山川間辛苦耕耘二十載,周召榮參與並見証著李家山菌菇產業“打基礎”的全過程,同時也時刻思考著如何才能“利”長遠。
謀長遠——把菌菇產業打造成為富民產業
“菌菇最近長勢如何?”
“銷售情況如何?”
“有什麼困難嗎?”
……
若要朵朵香菇化身“招財傘”“致富傘”,必然需要湟中區委、區政府花心思,下功夫。“書記、區長是示范園的‘常客’,一周跑好幾趟,看長勢,問銷路。”作為湟中區落實“三鄉工程”的關鍵人才,周召榮與書記、區長早已熟絡,圍繞示范園的運營、菌菇產業的發展等問題展開的交流更是不勝枚舉。
近日,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又迎來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物聯網綠色發展研究院的學者、專家,他們同樣關注示范園的發展。
學者、專家在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考察交流(右一為周召榮)。人民網 楊啟紅攝
交流過程中,得知對方培育的菌菇可用於提取鈦,附加價值高﹔同時,對方研發的納米保鮮材料,也有助於大幅提升菌菇的保鮮期,參與座談的李家山鎮黨委書記李增玉、周召榮等人均產生了興趣,積極交流。
“湟中區是傳統農業大區,又是西寧市新晉之區,市郊區域的經濟發展必然得從農業抓起,如何破題?菌菇產業是抓手,注重科研力量,便是破題的關鍵。”湟中區委副書記、區長郭健表示,湟中區迫切希望,同時也正在積極銜接優質科研資源,借此讓示范園這塊試驗田結出更多碩果。
今年年初,青海省政府印發了《青海省食用菌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明確目標,青海省要做大做強現有食用菌生產基地,輻射帶動零星散戶發展,不斷壯大平菇、香菇、雙孢菇、杏鮑菇、金針菇、雞腿菇等為主的常規品種,著力培育羊肚菌、大球蓋菇、高原黃菇、柴達木大肥菇、荷葉離褶傘、雞樅菌等為主的稀缺品種。通過三年持續發展,全省食用菌規模穩步增長,品種結構更加合理,菌種研發、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基本形成,產業整體效益顯著提升。力爭全省食用菌種植規模發展到5000畝,產量達到2萬噸左右。
在布局方面,《行動計劃》也是將湟中區納入到基礎條件好、技術力量強的生產優勢區通盤謀劃,包括對湟中區、平安區、民和縣、樂都區、貴德縣、門源縣現有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進行提升改造﹔在湟中區、樂都區、貴德縣、門源縣4個生產優勢區利用現有資源,積極打造食用菌標准化產業園,著力構建“產業園+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牧民”的產業發展模式等。
菌棒培育。人民網 楊啟紅攝
從區域的優勢產業上升為省級的產業探索,於湟中而言,此為“天時”,亦是挑戰。加之氣候冷涼、環境潔淨等“地利”條件,以及湟中區委、區政府,菌菇專家周召榮以及廣大菌菇技術人才等“人和”因素,湟中區將菌菇產業打造成為富民產業,並以此為契機,做好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大文章的探索之路必將越走越寬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湖:魚鳥共生繪就綠色生態畫卷
- 8月19日 主題為“國家公園——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的 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將在青海西寧舉辦 論壇旨在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 推動中國國家公園高質量發展 由開幕式、主論壇、3場主題論壇、國家公園主題展覽組成 湖泊。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供圖 青海湖作為我國境內最大的內陸咸水湖 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和我國西北地區大環境生態平衡的重要水體 還是國際候鳥遷徙通道重要節點 並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 湖東濕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