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原創稿件

青海:綠色引領匯聚創新力量  錨定產業“四地”建設步穩蹄疾

白波 劉沛然 楊啟紅
2023年08月16日11:05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夏季的青海,氣候宜人、風光無限。

這是江源大地最美的季節,更是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熱力期”——第三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第二十二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第24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一系列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活動在這段時間集中亮相。

其中,為期四天的第24屆青洽會創三大“歷屆之最”:線上線下參展賓客超1500萬人次,賓客規模為歷屆之最﹔400余家境內外企業展示5000余件產品,參展商品種類創歷屆之最﹔成功簽約合作項目225個、金額3470億元,均創歷屆新高……

青洽會期間,與會嘉賓了解產品詳情。 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作為一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導的省份,如何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生態、科技與產業有機融合,為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插上了一雙“翅膀”。

政策引領,從頂層設計鼓勵創新發展

青海位於我國西北內陸,經濟發展基礎薄弱、欠賬較多、相對滯后是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

上世紀中葉,數以萬計的優秀建設者義無反顧奔赴青海,在昆侖山下、青海湖畔,孕育形成了“兩路”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英雄的集體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進偉大事業。青海的過去有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青海的今天有開拓創新的昂揚斗志。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習近平總書記為青海指出了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發展路徑。

同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青海利用自身資源稟賦,積極參與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提供了重大機遇。

青海省西寧市南川工業園區內,超高功率光伏組件生產忙。 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7月21日,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屆四次全體會議指出,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賦能,要順應時代潮流,立足青海優勢特色,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用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科技創新,青海需要人才支持。

7月20日至21日,第四屆“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洽談會舉辦,青海省柔性引進急需緊缺人才1230名,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0名。同時,青海還推出職稱審評綠色通道,實行“昆侖英才貢獻獎”榮譽獎勵,從優保障人才配偶就業和子女入學等,吸引人才、厚待人才。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建森表示,高層次人才代表著前沿科技,把這些人才吸引到青海,對於青海的產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青海在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前來參加人才項目洽談會的院士專家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勢必會為青海相關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增長點,也將對青海的科技創新起到促進引領作用。

科技創新,青海需要資金支持。

為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有力支撐科技創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數據顯示,2022年度青海574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計扣除金額35.23億元,同比增長18.62%。

2023年,青海省科技廳提前為418家(次)企業撥付科技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補助、科技創新券、大學生創新創業引導資金等獎補資金2648萬元,進一步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創業活力。

科技創新,青海需要政策保障。

青海省制定出台了《關於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提升創新效能的若干措施》﹔先后修訂頒布《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管理辦法》《青海省重點研發與轉化計劃管理辦法》等,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同時,青海省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通過相關舉措的落實,精簡近1/4科研項目管理流程,減少50%預算填報表格,實現項目全年開放申報、分批集中受理,有效釋放了改革紅利。

邁步新發展階段,青海努力以最好的平台、最優的環境來吸引人才、聚集項目、用好資金,讓社會各界把創新項目投向青海,把科技成果轉化在青海,努力讓青海成為創新創業、夢想成真的理想之地。

創新驅動,企業勇立潮頭解難題

7月1日,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建設運營的青海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正式成立,走進中心,一個個屏幕上一組組數據“跳躍”,清潔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畫面感十足。這是全國首個由政府批復成立的省級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也是青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綠能的轉換和價值實驗當中先行先試的生動實踐。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數字化工作部計劃建設處處長韓良煜介紹,中心平台已實現青海省2市6州44個區縣160萬用電客戶直接和間接碳排放監測與分析,服務省域能源降碳、政府看碳和居民識碳。

工作人員在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監控新能源場站發電情況。 王國棟攝

青海是全國清潔能源大省,是目前世界上大規模並網光伏電站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在大數據助力降碳的同時,退役光伏組件如何繼續發揮綠色效益?

7月10日,由國家電投集團青海光伏產業創新中心開發的“晶硅光伏組件回收利用技術研究”通過專家驗收。項目旨在探索清潔能源固態廢棄物規范回收及可循環、高值化再生利用的新興產業途徑,目前,項目首條中試線綜合回收率達92%,為我國晶硅電池綜合回收利用提供了科技示范樣板。

“光伏組件回收中試線實現了光伏組件各核心材料的高效回收再利用,滿足光伏上下游產業對回收產品的要求,真正實現產業綠色循環。”該創新中心產業檢測與數據分析中心主任崇鋒介紹。

窺一斑而知全豹。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的建設、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回收技術研究等,是青海企業創新的縮影。

科技創新的浪潮奔涌向前,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青海構建鹽湖、清潔能源、生態旅游、有機畜牧產業鏈是一個復雜且充滿挑戰的過程,一路上有風浪更有風景。青海省內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堅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難而上,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構筑起青海高技術制造業全新優勢。

縱觀鹽湖,青海已形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產業集群。其中,青海金昆侖鋰業有限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金屬鋰生產線﹔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在國產鉀肥市場達到73.2%以上佔有率。

細看能源,目前青海在清潔能源領域技術創新、建設規模、利用效率方面多項指標走在全國前列,全省清潔能源裝機佔比90%以上。目前,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等龍頭企業的清潔能源重點項目正在集中建設。

感受文旅,5年來,青海省接待游客1.9億人次,位列全國旅游目的地人氣榜前十。唐道·637商業綜合體、西寧新華聯國際旅游城·童夢樂園、龍羊峽生態旅游度假景區等一批優質文旅資源入選第一批青海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點)創建單位。

品味農牧,青海是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有機枸杞、冷水魚生產基地。今年的青洽會對青海天露乳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西州尚品駝乳有限公司、海南州香三江畜牧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了重點推介,共計簽訂牦牛、藏羊、馬鈴薯、藜麥、枸杞、冷水魚等農畜產品銷售訂單4.67億元。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成百上千的大型風力發電機隨風旋轉,生產綠電。 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2023年上半年青海省經濟運行數據顯示,高技術制造業增長90.7%,裝備制造業增長84.2%,新能源產業增長1.3倍,生物產業增長24.0%。全省客運量同比增長71.9%,其中鐵路客運量增長69.4%,公路客運量增長49.6%,民航客運量增長1.3倍。

成果轉化,創新發展造福人民群眾

民以食為天。作為“糧食的糧食”,鉀肥對於農業至關重要。

鉀肥從哪裡來?鉀肥可以從天然礦物、硬鹽礦等中提取制成,還可以由氯化鉀轉化而來。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碧綠的察爾汗鹽湖如同翡翠般鑲嵌在無垠的戈壁中,這裡擁有我國最大的可溶性鉀鎂鹽礦床,其中鉀儲量佔全國可開採儲量的60%以上。

從一滴滴鹽湖鹵水變為一袋袋鉀肥播撒到全國各地的農田,科研工作者在青海鹽湖岸邊埋頭攻關打破技術封鎖,先后突破了大面積深水鹽湖田晒礦、光鹵石水採船、低品位鉀礦固轉液等關鍵技術,熟練掌握了五套鉀肥生產工藝,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生產和農業安全。

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和區域特征,發展優勢產業,推進產業“四地”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青海一直在探索。

截至2022年底,青海通過世界首條清潔能源“空中大動脈”——±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累計輸出清潔能源超300億千瓦時。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設備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相當於在河南地區少建設8座百萬級大型火電廠的情況下,保障了當地群眾用電,助力河南電網成功應對負荷新高。

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鋰則是電池的“細胞”。青海已探明鋰資源儲量佔全國儲量的80%左右。青海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機器轟鳴,一塊塊安全性能和儲能性能出眾的刀片電池在這裡誕生,走出青海、走向世界。全國每3塊鋰電池中,就有1塊出自青海,滿足了廣大群眾多元出行需求。

三江源頭天藍、水清、草綠,2021年以來,青海進行良種、良料、良法綜合配套,培育更優質的農畜品種,推動“青貨出省”,在助力本地農牧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也讓全國各地都能吃到高品質的有機特色農畜產品。

青海玉樹享有“中國牦牛之都”榮譽稱號,展會上,全國各地嘉賓了解牦牛產品。 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在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的發展藍圖的正確指引下,青海搶抓發展先機、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提振干的信心,營造干的氛圍,掀起干的熱潮,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馬可欣、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