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人民日報看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綠色產業扎根戈壁灘

本報記者 何 勇 劉雨瑞
2023年07月18日08: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推動新型清潔能源、現代生態農牧、生態文化旅游發展

綠色產業扎根戈壁灘(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一年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持續發力,積極探索清潔能源發展新模式。按照可持續發展要求,當地進一步促進生態農牧業強鏈、補鏈、延鏈,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鱗次櫛比的發電板一直延伸到遠方,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昔日戈壁荒灘成為光伏“藍海”。2022年,園區累計生產“綠電”212.6億千瓦時,以光伏為主的新能源裝機總量目前已達1478萬千瓦。

  依托清潔能源,增添綠色動能,這是海南州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側面。2022年,海南州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一年來,示范區發展狀況如何,獲得了哪些有益的經驗?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初步形成“水、風、光、儲、熱”清潔能源發展新模式

  海南州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光照資源豐富。然而,光伏本身是不穩定電源,間歇性、波動性明顯,輸電質量難以保障。幸好,有另外的“源頭活水”,與塔拉灘園區這片佔地面積逾600平方公裡的光伏“藍海”互相配合。

  黃河奔騰東去,流經海南州時,一頭扎進深山峽谷,於是有了著名的龍羊峽水電站。“通過‘水光互補’技術,光伏發電一旦減少,水電機組能在極短時間內提高發電功率,握好‘接力棒’,將光伏電調整為均衡、優質、安全的穩定電源送入電網。”國家電投黃河公司龍羊峽發電分公司總經理黃青剛介紹。

  與“水光互補”不同,園區內的光熱電站靠的是“以熱補光”。3萬面“定日鏡”簇擁著210米高的集熱塔,把塔頂照耀得璀璨奪目。“塔內有熔鹽,能升溫至幾百攝氏度,夜晚光伏‘打盹’時,它再出來‘上夜班’發電。”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管委會經濟發展部部長劉廣告訴記者,“這座電站工作一晝夜,就能滿足10萬戶居民24小時的用電需求。”

  行走於園區,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發電側調相機群建成投運,能有效調整新能源設施輸出功率,年均可增發電量70.2萬千瓦時﹔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証基地投入使用,148種光伏主流技術及產品在此同台競技……截至目前,海南州清潔能源並網裝機容量2094萬千瓦,佔全省的51.39%,已初步形成“水、風、光、儲、熱”全面推進的清潔能源發展新模式。

  “綠電”產得好,更要用得好。100%清潔能源大數據產業園投入運營,成為全省“東數西算”國家布局兩大核心集群之一﹔生產多晶硅、單晶硅、電池組件等清潔能源產業關鍵材料、設備的企業相繼落戶,紛紛用上綠色能源……

  不僅如此,當地的“綠電”還輸到了省外。2020年,全國首條100%清潔能源特高壓輸電線路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投運。“依托遠距離、大容量特高壓輸電技術,青海的‘綠電’能迅速到達1500多公裡之外的河南。”直流工程青南換流站站長李斌善說,“工程投運以來,已累計輸送電量超300億千瓦時。”

  促進生態農牧業強鏈、補鏈、延鏈

  午后陽光正好,工人們手持水管,給光伏板洗塵。水珠滴滴答答落下,滋潤著光伏板下的土地。塔拉灘園區建成后,得益於光伏板的遮擋,風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了30%。昔日“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戈壁荒灘,竟慢慢變成了繁茂草原。近5年,園區植被蓋度已達到80%。

  “藍綠”交織,令人欣喜,但擔憂隨之而來。“草越長越高,影響光伏板採光,到了秋冬季,如果不及時清除,萬一引發火災,造成的損失就大了。但如果安排人割草,又增加了運營成本。”國家電投黃河公司海南分公司安全總監邱晨說。

  后來,有人想出了點子:讓羊來吃草。放牧不僅能減少飼料成本,羊育肥出欄后還能添一份收入。對園區來說,過多的草被除了,還無需額外支付人工費用,一舉多得。

  2021年,600隻羊便“上崗”了。為了讓羊吃草更方便,工作人員將光伏組件的離地間隙由原來的0.5米抬升到1.2米,還拓寬了板與板的間距。“羊糞能肥地,草越長越多,羊越吃越肥,我們叫它‘光伏羊’。”牧民葉多喜滋滋地說,“生態越來越好,野雞、野兔、狐狸都來了,我還見過好幾次!”

  如今,海南州已在園區內建成10個光伏生態牧場,可養殖近8萬隻羊,年均增收6000余萬元,形成了“光伏產業+生態保護+生態農牧業”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畜牧業效益,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每隻“光伏羊”的耳朵上,都懸挂著2厘米見方的黃色耳標。“那是羊的‘身份証’,每隻都有獨一無二的編號。”葉多告訴記者,“消費者一掃碼,就能查到月齡、養殖戶、疫苗注冊等信息,買得更放心。”

  和葉多一樣,在貴南縣的老扎西有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基地,負責人王世斌望著眼前的1800頭牦牛,也是一臉喜氣。王世斌介紹,通過流轉草場,10位牧民變股民,預計年分紅總計達75萬元。“大力發展規模化經營,推行種草舍飼模式,不僅能提高養殖效率,還能緩解草原生態壓力。”王世斌說。

  近年來,海南州聚焦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搭建智慧生態畜牧業大數據管理平台,支持開展特色農畜產品溯源、有機認証、綠色加工等技術集成示范,促進生態農牧業強鏈、補鏈、延鏈。截至目前,全州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3%,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已超70億元,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價值轉化模式初步形成。

  依托自然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

  共和縣龍羊峽鎮黃河邊,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龍羊峽站比賽近日舉行。在比賽現場,200余位運動員一躍入水,激起陣陣浪花,岸邊的游客和本地村民使勁加油助威。龍羊新村村民楊孟飛身穿紅馬甲,站在人群中維持秩序,這已經是他作為志願者參加的第三次挑戰賽了。

  幾年前,楊孟飛還是一個靠捕魚為生的漁民。2018年,隨著龍羊新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他拿出積蓄,重新設計裝修了自家的二層小樓,辦起了民宿。走進房間,隻見窗外的黃河水清如玉,霧氣氤氳。“我家的民宿全是‘河景房’,一有比賽,房間就供不應求,再加上咱做飯的手藝好,算是小有名氣啦。”楊孟飛說。

  如今,高原大地處處生機無限。在貴南縣,高原沙漠機車越野挑戰賽如火如荼進行,伴著機車轟鳴,車輪揚起黃沙,引得游客歡呼不斷﹔在貴德縣,青碧如玉的黃河邊,拍照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在同德縣宗日遺址,游客步履輕緩,屏氣凝思,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

  海南州依托自然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吸引大批農牧民從事旅游服務業,在減輕對草原土地依賴的同時,促進了增收致富。2022年,全州接待游客59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2億元。

  在楊孟飛的民宿,記者注意到懸挂在房頂的電暖器。“這裡海拔高,即使是夏天,遇上陰雨天氣,外地游客也難免覺得冷,就可以打開它暖暖房間。”楊孟飛邊說邊領著記者來到院子裡,指向房頂的光伏板。“發電自用,余電上網,太陽出來就賺錢,一年有3000多元收益。”他感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我們吃上了生態飯,更要好好守護環境!”

  “未來,海南州將繼續堅持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線,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構建體現海南州特色、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走出適合海南州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南州委書記呂剛說。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