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青海|小小村史館,時代大窗口

建好用好村史館,讓其成為留住鄉愁、激活記憶、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
藍天白雲下,灰褐色的山體高高聳立﹔清澈平緩的河流,在山前拐了道彎。河灘上,綠樹掩映之下,一座座藏式民居錯落有致。
河是黃河,村是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德吉村。游船快艇、特色民宿、風情藏餐……這個由260多座藏居組成的村落,在黃河上游遠近聞名。幾年前,千余名貧困藏民,告別幾十公裡外、海拔3000米以上的腦山,整體搬遷到這裡定居,從牧民變成了民宿老板、廚師、生態看護員。
村前黃河邊,一座兩層的村史館引人注目。走進展館,一張張泛黃照片記錄著過去的景象:一名藏族婦女背著一個水桶,跋涉在崎嶇山路上,背來全家一天的飲用水﹔破敗的幾間石屋、緊鄰一座石頭壘砌的牛羊圈……當地村干部說,這是以前牧區的常態。與此同時,一幅幅新圖片,記錄著德吉村種植苗木、發展旅游的奮斗故事。
近年來,從東海之濱到雪山之下,從塞外草原到江南水鄉,記者在農村社區採訪時,常見到這樣的村史館。
村史館記錄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新時代以來,我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曾經的貧困縣、貧困村,如今產業興、環境美、人氣旺,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小小村史館是時代大窗口,生動記錄著這段波瀾壯闊的歷程。
村史館勾勒著鄉村振興的圖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西沙溝村村史館,真實呈現了從一窮二白到村集體經濟日益壯大的發展歷程。開商鋪、晾晒棚,公益林補償款、村民入股分紅,村民腰包越來越鼓……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見証了日新月異的發展。
村史館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小橋流水、特色民居等盡可能保留著,但隨著科技發展,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轉變,機械化代替了牛馬耕作,標准化代替了手工生產。石磙、石磨、木輪車、地排車、蒸籠、風箱……不少地方的村史館,將過去的生產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來,為鄉村留下看得見、摸得著的記憶。
村史館裡有真切的民聲民意。德吉村村史館的顯眼處,擺著一幅巨大的全村實景圖——利用各種谷物制作完成的“五谷畫”。6戶脫貧戶搬入新居后,感恩好政策、好生活,主動制作了這幅圖。不少村將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開到了村史館。一次採訪時,恰逢一個村在開會,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匯成共同的心聲:“沒有共產黨,哪來今天的好日子?”朴實的話語,表達了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真情。
村史館濃縮著過往,映照著當下,寄托著未來。新時代新征程,建好用好村史館,就要發揮其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一方面,要抓住“史”的特性,在整理鄉村發展史中推動文化振興。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設村史館,在尊重地方特色基礎上,深耕內容、講好故事,以獨特的文化符號記錄時代發展。村史館源於百姓,應當聚焦服務群眾,整合各項功能,不斷匯聚共建美好家園的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建好用好村史館,讓其成為留住鄉愁、激活記憶、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必將助力賡續鄉村文脈,更好造福農民群眾。
(作者為本報青海分社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果洛達日:現在開始,綠色回歸
- “我生長在草原,就要守在草原上,讓黑土灘、黑土坡都綠起來。”天剛破曉,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窩賽鄉直卻溝的草原管護員沙群就已經出門巡查,烈日當空,他才拿出妻子提前備好的糌粑,邊吃邊說起來。…
- 在戈壁深處書寫“火”樣人生
- 茫崖市往格爾木方向距茫崖市130公裡處,兩車相撞,一汽油罐車泄漏﹔ 茫崖市往格爾木方向315國道1205公裡+600米處,一半挂車輪胎起火﹔ 茫崖市花土溝鎮315國道與環城南路交叉口發生車禍,3人被困…… 轄區4.9萬平方公裡﹔國道315線、省道303線、省道305線車流不斷﹔最遠的救援,單程400多公裡,這個平均年齡隻有24歲的年輕隊伍,守護著茫崖市及周邊的戈壁熱土,他們克服困難,苦練本領,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滅火、救援行動,一次次給被困大漠的司機、乘客帶去了希望﹔他們擔起重任,默默駐守在青海最西端的小城,在戈壁深處樹起了“瀚海消防黨旗紅”的旗幟。 “早到一分鐘,就能多救一個人。…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