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青海:對接務工需求 做好服務保障

原標題:截至目前,青海累計轉移農牧民就業近12萬人次
對接務工需求 做好服務保障
核心閱讀
為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青海主動對接群眾務工需求和企業用工需求,強化服務保障,引導農民工有組織、有計劃地外出就業﹔加強技能培訓,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壯大勞務品牌,助力穩定增收。
“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不久前,來自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樺林鄉關巴村的68名農民工,乘坐專車駛出縣城,他們將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花土溝油田務工。大通縣就業服務局為集中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保障服務,為大家減少車費,降低出行成本。
對接崗位信息
增加就業機會
為了幫助村民就業,2021年關巴村挂牌成立了就業服務站。2021年以來,關巴村有300余人赴花土溝油田工作,輻射帶動城關、東峽等周邊鄉鎮和其他區縣務工人員450余人,並建立了勞務輸出品牌。
關巴村婦聯主席蘇維延兼任就業服務站站長。她說:“我們動態跟進花土溝油田和一些縣裡的重點工程,分類收集普工、操作工、零工等村民適合的用工信息,及時推送給村民,還和關巴村走出去的勞務經紀人保持緊密聯系,通過他們的信息優勢,爭取更多村民走出去,增加工資性收入。”
關巴村屬腦山地區,水資源匱乏,主要種植小麥、土豆等農作物,但產量很低。“全村勞動力有1200多人,外出務工能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關巴村黨支部書記包國玉說,“村裡的低保戶張元福,去年在花土溝油田務工,1年收入近10萬元!”
“縣裡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經常到村裡,和鄉鎮、村兩委、駐村工作組一起入戶,摸清勞動力就業需求,形成外出務工清單,及時分類指導幫扶。”包國玉說。
關巴村只是一個縮影。為了促進農牧民群眾就業增收,青海省人社部門不斷挖掘省內潛力,結合重點用工企業、重點旅游時段等需求做好人社駐企專項服務,加強省內各市、州之間勞務合作。
省內、省外齊抓。青海主動聯系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地區,搭建有組織勞務輸出對接平台,強化外出務工人員保障服務,幫助協調車次、購買車票,還通過專車、專列、包車等方式,引導務工人員集中輸轉外出。同時,指導西寧、海東、海西等市州廣泛簽訂勞務協作協議,建立“東西部協作勞務輸出基地”,推動東西部用工崗位、勞動力資源互通共享。
青海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最新數據顯示,青海對接重點企業用工服務信息,提供“一企一策”用工指導和招聘服務,保障重點企業用工6500余人,幫助各類住宿、餐飲、旅游行業解決用工2100余人。
近期,青海省人社部門圍繞勞動力供給和崗位需求中的矛盾,深入開展調研,查找破解難題。據青海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廳長胡斌介紹,青海創新服務方式,省、市(州)、縣(區)人社部門和鄉(鎮)、村(社區)五級聯動共同發力,落實落細有組織規模化勞務輸出政策舉措。截至目前,累計有組織規模化轉移就業近12萬人次,實現全年目標的47.6%。
加強職業培訓
提升工作技能
給粉嘟嘟的模具“小嬰兒”穿衣、喂食、拍嗝、按摩四肢……在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就業服務局組織的中國媽媽——“愛心月嫂”女性賦能培訓課上,學員們圍坐在一起,學習新生兒照護課程。
據平安區就業服務局局長祁毓虹介紹,此次培訓分兩期,學員食宿、培訓都是免費的,每期培訓時間16天,參加培訓的婦女共有100人。學員們通過培訓和實操課掌握從事月嫂工作所必備的職業技能,考試合格的學員拿到了結業証書,考試合格率達95%。
為幫助學員盡快通過知識和技能實現就業增收,結業當天,平安區就業服務局為她們專門組織招聘雙選會,來自西寧市、海東市平安區的5家用工企業參加了現場招聘活動。目前,有就業意願的婦女46人,有8名參訓學員已與家政服務企業簽訂就業協議。
來自平安區三合鎮的李曉紅說:“這次培訓很扎實。白天老師手把手教大家,晚上回到宿舍我再跟著視頻資料學習,獲得結業証書很開心,將來會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育兒嫂’。”
與此同時,平安區重點加強脫貧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舉辦東西部協作“叉車”培訓班,為40名學員提供為期25天的技能培訓。培訓結束后進行結業技能考試,為考試合格者頒發操作証,並優先推薦到江蘇省無錫市上崗就業,實現“培訓+就業”的有效銜接,提升培訓的實效性和學員的積極性。
和西寧市、海東市等農區稍顯不同的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除了開展裝飾裝修、民間工藝品制作等工種培訓之外,還適當安排就業政策、疾病預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識,使農牧區勞動力轉變觀念,為逐步實現從“靠打工”到“靠技能”提供公共就業服務。
青海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陳亞軍介紹,青海正在努力構建全省農牧民技能培訓體系,通過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加強技工院校建設,鼓勵各地根據實際需求設立民辦職業培訓學校,支持職業院校參與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不斷完善農牧民職業教育體系。目前,全省有技工院校14所、民辦職業培訓學校230余所、社會評價機構39個。
“多措並舉實施技能幫扶,有針對性地幫助重點群體掌握一技之長,促進其就業創業。”陳亞軍說,2019年以來,青海全省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組織開展農牧民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36.39萬人次。
建設勞務品牌
帶動穩定增收
從當初的“一爐火、兩口鍋、三個人、四張桌”到如今年產值近180億元、從業人員約18萬人的大產業,“青海拉面”展現出強大的品牌力。
據青海省海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介紹,“青海拉面”帶動群眾就業創業、農民增收脫貧,之前在脫貧攻堅中,1.28萬戶、7.26萬名貧困人口通過拉面產業實現穩定脫貧,佔海東全市脫貧人口的41.3%。截至2022年底,海東市開辦拉面店2.77萬家、從業人員達16.6萬人、年經營性收入130億元、利潤44億元、工資性收入49億元,遍布280多個大中城市和17個國家(地區)。
產業發展好,服務要跟上。圍繞“一碗面”,海東市共設立46個拉面經濟服務辦事處,通過定片區、定目標、定責任人,摸清外出務工人員利益訴求,通過實施品牌戰略、打造產業基地、推進數字經濟、加大金融支持等措施,做好協調服務,使“青海拉面”這個品牌成為海東的經濟亮點。
青海省就業服務局局長張俊說:“青海立足產業基礎、行業優勢和務工傳統,聚焦重點產業發展,強化政策扶持引領。2022年,推動落實《青海省勞務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政策舉措,不斷健全勞務品牌培育、發展機制,累計發展和培育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技能突出、行業領先的知名勞務品牌。”截至目前,已認定省級勞務品牌25個,市州累計培育勞務品牌13個,縣區累計培育勞務品牌21個,年帶動轉移就業超40萬人次。
目前,除了拉面,在青海掌握盤繡、皮繡、藏繡等技藝的“繡工”“繡娘”達30余萬人,“海西枸杞採摘”每年實現勞務用工近8萬人、人均增收8000元,“互助家政”“夏都月嫂”等家政類勞務品牌從業人員2萬余人。“依托拉面、青稞、枸杞、青繡等產業省級協調機構,通過行業部門合力推動,特色勞務品牌促進有組織就業成效明顯。”張俊說。
為了保障外出農民工合法權益,青海省不斷加強法律宣傳,定期組織專業工作人員進行工傷保險、勞動合同法等政策法規宣講,主動當好農民工的“護薪員”,運用“智能監管+權益保障”雙步走模式,有效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
“青海多重發力,全方位落實就業政策,矩陣式宣傳引導,多渠道、多舉措、多維度推動城鄉勞動力就業,確保農牧民增收、創收。目前來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質量顯著提高。”胡斌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開展“非遺購物節”惠民消費活動
- 人民網西寧6月10日電 (記者甘海瓊)為進一步增強群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化遺產保護良好社會氛圍,6月10日至12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非遺購物節”青海主會場系列宣傳展示展銷活動在西寧舉行。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