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青海:傳統農牧業 煥發新活力

原標題:青海加快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
傳統農牧業 煥發新活力
6月,綠意漸次在祁連山深處鋪展開來。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央隆鄉阿爾格村雪山家庭牧場內,剛剛放牧回來的東知布來不及歇息,及時撥通縣畜牧獸醫站的電話,詳細詢問分群飼養的相關問題。
“由於以前沒有培育推廣良種的意識,牛羊品種五花八門,影響了本土牦牛和白藏羊的品種繁育。”抹抹鼻尖上的微微細汗,東知布打開了話匣子,“去年開始,在縣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我們嘗試分群飼養,不僅把牛羊分開,羊羔、母羊和公羊也要分群,相比於傳統放牧的方法,這麼做可以實現精細化飼養、分類銷售,從今年牧場裡牛羊產仔的情況來看,仔畜成活率高、長得也更壯實。”
作為青海省北部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祁連縣的牛羊肉遠近聞名,但與此同時,品種退化、養殖方式粗放、飼草供應短缺等問題也不斷凸顯。今年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圍繞規模化養殖、基礎設施建設、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推廣等情況分組分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以高標准開展牛羊育種科研、高要求推動項目落實落地、高質量推進技術指導服務為抓手,不斷推進傳統畜牧業煥發新活力。
“以發展壯大飼草產業為例,我們通過充分利用撂荒地、低產田和貧瘠地等土地資源,擴大燕麥草、苜蓿等優質飼草種植,大力推動‘優質苜蓿種植’等項目實施落地,積極落實專項補助資金,擴大飼草機械補貼范圍,提高苜蓿、燕麥草等緊缺飼草自給率。”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處處長鄧生棟說,“今年,全省飼草種植規模達到230.83萬畝,有序構建了‘糧草兼顧、種養結合、農牧互補、循環發展’的新型農牧業經營模式,提升了飼草料儲備和抗災保畜能力。”
隨著提升科技服務、補強產業鏈條、完善基礎設施、擴大輸出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牛羊出欄和仔畜繁活實現“雙增”,一季度肉類產量達到5.93萬噸,其中牛肉2.71萬噸、羊肉1.79萬噸。
2021年以來,青海省發揮高原生態優勢,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堅定不移走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共贏之路,綠了高原,強了產業,富了牧民。
目前,青海有機監測認証草原面積突破1億畝,佔總面積的20%以上,以牦牛、藏羊為特色的有機牛羊佔比超過22%。穩定產量,擴大輸出。截至今年初,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兩年來,青海全省累計輸出牛羊肉、油料、青稞、枸杞、蔬菜等各類綠色有機農畜產品158萬噸,價值達232億元。牦牛存欄量佔全國34%,藏羊存欄量佔全國46%﹔冷水魚產量佔全國1/3。
“接下來,我們將聚焦打造現代化的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從追求數量增長向提高質量、分戶經營向聯合經營、生產產品向發展產業、培育品種向打造品牌轉變,加快推動全省生態畜牧業轉型發展。”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毅青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開展“非遺購物節”惠民消費活動
- 人民網西寧6月10日電 (記者甘海瓊)為進一步增強群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化遺產保護良好社會氛圍,6月10日至12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非遺購物節”青海主會場系列宣傳展示展銷活動在西寧舉行。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