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人民網記者遍神州>>劉雨瑞

人民日報看青海:碧水繞青山 美景出祁連

何勇 劉雨瑞
2023年06月07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

青海省推進祁連山黑河流域河源區生態修復——

碧水繞青山 美景出祁連(美麗中國·山水工程⑤)

核心閱讀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其鷹落峽以上的青海流域被稱為河源區。近年來,當地實施山水工程,加大青海祁連山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使黑河流域河源區植被蓋度、水源涵養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曾經山體破碎、礦渣堆積的礦山,經過治理和保護,也有了新模樣。

晨曦初露,密匝的青海雲杉林霧靄彌漫,仿佛籠上了一層白紗。林中飛出的斑頭雁、赤麻鴨結伴落在如茵的草地上。這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黑河支流小八寶河岸現在的模樣。若把時間撥回到6年前,你會見到另一幅景象:石棉礦濫採濫挖,山體破碎,礦渣堆積成山,河道淤塞……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被譽為河西走廊的“母親河”,甘肅省張掖市鷹落峽以上的青海流域被稱為河源區。2017年,祁連山青海片區被列入國家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同年,青海省政府批復了《青海祁連山區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實施方案》,黑河流域河源區成為其重點打造的5個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示范區之一。

如今,礦山生態修復區植被蓋度提高了25%,水源涵養能力提升了15%,流域河源區水環境質量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准。

成立項目工作組,從“各管一攤”到“一攤共管”

在擔任祁連縣山水林田湖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之前,任建華曾在縣自然資源局、縣農牧水利科技和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工作。

“過去的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各部門各管一攤,見山治山、見水治水,不僅效果不好,還導致資金分散,難以發揮效益。”任建華告訴記者。為此,祁連縣專門成立了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工作領導小組,黨政一把手任“雙組長”,下設項目管理辦公室,抽調水利、財政、自然資源、林草、生態環境等多部門人員組成,綜合統籌項目實施,副縣長趙華年擔任項目辦主任。

從“各管一攤”到“一攤共管”,各部門擰成一股合力。應該如何避免“九龍治水”意見不一致產生矛盾?

“我們按照生態修復、環境監測、地理信息等不同專業技術領域,組建了由15位院士和107位省內外相關專家組成的項目咨詢專家庫,大家圍繞項目設計、方案優化、政策制度制定等充分討論,確保方案科學合理能實施。”趙華年介紹。

方案形成后,卻在審批環節遇到了障礙。“以小八寶河岸邊的石棉礦山生態修復為例,項目方案中,既要削坡平整,又要覆土種草,不僅牽涉自然資源部門,還與林草、生態環境等部門有關,我們曾計算過,如果走完全部審批流程,至少要兩年。”任建華坦言。

針對這一情況,青海省創新政府審批流程,實行“一門受理、抄告相關、聯合辦理、限時辦結”的會審審批制度,縮短了審批時間。

另外,為了確保黑河流域河源區不同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施工標准一致,項目採用了總承包模式,即由幾家企業組成一家聯合體,負責所有項目的實施。“有的企業擅長規劃設計,有的擅長種草復綠,大家各盡所能,確保項目高質量完成的同時,還能保証標准一致。”任建華說。

“從管理到審批再到施工,各種力量朝著一個目標努力,體現了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理念。”海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曹際強表示。

治理石棉礦山,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

時至今日,祁連縣草原站副站長仁青卓瑪仍記得石棉礦山治理之前的模樣:4座30余米高的渣山矗立眼前,四處散落著深淺不一的採坑,最深的有8米多。

“起初計劃把渣山挖走,採坑填上,但這裡海拔近3000米,取土不便,環境惡劣,資金壓力大,實施難度大。項目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宜草則草,宜水則水。”據仁青卓瑪介紹,對自然恢復過程中因雨水蓄積等原因形成湖泊的採坑,採取引流、加固等措施,確保生態功能正常﹔對不易清理的渣山,則用削坡平整、覆土、種草復綠的辦法。

“一般來說,坡度要修整到35度以下,覆土要達到40厘米以上,草種才不至於流失。”仁青卓瑪告訴記者:“草種的選擇很有講究,施工團隊選擇了冷地早熟禾、青海中華羊毛等4種青海的鄉土草種,它們各有優勢:冷地早熟禾依靠根莖繁殖,固土效果好﹔青海中華羊毛返青快,能更早見效。”

經過一個夏天的緊張施工,431畝的渣山表面被均勻地播撒上了草種。第二年,望著一片綠油油的嫩芽破土而出,仁青卓瑪激動萬分。她和同事選擇了最茂密的一片,俯下身子一棵一棵地計數。“每平方米5000株!”談起過往,仁青卓瑪仍很興奮:“對部分斑禿地域進行補植后,就可以圍欄封育管護了,目的是消除導致自然退化的人為因素,讓人工修復為自然恢復創造條件。”

據了解,祁連縣目前有1800多名生態管護員,按照每人每月1200元的工資,均簽訂了任務責任書,他們要保証草場資源不再遭到破壞。工資中,80%是基礎補助,20%按照任務完成情況發放,激發了管護員的積極性。

“不僅僅是河岸的礦山,從河道到河岸、從河岸到山麓、從山麓到山頂,項目團隊進行了全流域的系統修復,開展了河道疏浚、河道整治、道路綠化等項目。”祁連縣山水林田湖項目管理辦公室干事楊富存說:“在河道整治中,植樹造林採取擬自然的手法,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種植樹苗,進一步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

打造生態產業,探索生態修復與旅游新模式

隨著黑河流域河源區生態環境逐步向好,祁連縣抓住機遇,探索“生態修復+生態旅游”模式,打造黑河流域生態功能提升與旅游協調發展示范區,著力建設祁連山生態文明高地。

來到祁連縣拉洞台村村民馬佔存家的民宿,站在窗前遠眺,白雪皚皚的牛心山頂,不遠處是墨綠的青海雲杉林,眼前鋪滿金黃的油菜花海,構成一幅絢麗的祁連山景圖。

“2017年貸了100多萬元,蓋起了二層小樓,共有24間房,夏天經常爆滿。”談起生意,馬佔存面有喜色。

上世紀90年代,馬佔存曾在石棉礦打工,天沒亮就要去礦上,把原石裝上拖拉機,一車車運到加工廠。直到幽藍的深空挂出繁星,才能回家休息。“一天賺300多元,但看著打小生活的地方變了樣,心裡不踏實。”他直言。

民宿開起來,衛生成了大問題。“原先沒有污水管網,生活污水直排到河道。”馬佔存說。作為黑河流域河源區生態修復項目的重要任務之一,4個鄉鎮的污水處理站建成,縣污水處理站也進行了提質升級。

2019年,祁連縣被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馬佔存家的民宿被評為青海省三星級鄉村文化旅游接待點。

2017年,牧民才華力聯合12名牧民成立了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協會,如今成員已增加到400余人。隻要有時間,他們便湊到一起,每次步行近30公裡,沿著黑河撿拾垃圾、修復網圍欄等。“這是我們的家園,要用心呵護。”才華力有感而發。

據了解,作為青海祁連山區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重點打造的5個試點示范區之一,黑河流域河源區946.3公頃的礦山廢棄地得到修復治理,區域水源涵養功能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滿目蒼翠的美景已然重現。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綠水青山正在成為青海最大的優勢和驕傲
  人民網西寧6月5日電 (馬可欣、王姝宇)6月5日,2023年青海省六五環境日公益宣傳活動在青海省西寧市新寧廣場開展。活動現場,青海省副省長劉濤宣讀了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剛,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對2023年六五環境日活動以及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的要求﹔同時,還為榮獲2023年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願者稱號的同志授禮,向“大學生在行動”環保志願者代表授旗,向第四批青海省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授牌。…
首次引入積分制 第十七屆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6月16日開賽
  人民網西寧6月5日電 (況玉)“2023第十七屆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定於6月16日至27日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龍羊峽,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四地舉行。”青海省體育局副局長劉興海在賽事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道。…
青海化隆7000“鳳凰”歸來 鄉愁變“火種”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灘北村,一排排農家小洋樓鱗次櫛比。午后的村庄掩映在初夏的點點綠意中,太陽照得人睜不開眼,碧藍的天空下,村民馬二不都家的院子裡,小蔥剛剛冒出頭,一片生機﹔小洋樓內,碩大的落地窗,窗明幾淨,屋內的裝修,時尚大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