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進沙退 流沙之地搖身變“綠洲”

“青楊、新疆楊、旱柳都種起來了,植被多了風也就小了。記得我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沙塵暴非常嚴重,風吹進教室的時候我根本看不清同桌的臉。”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泉水灣村村民王佔奎看著眼前的景象陷入了回憶。
如今的泉水灣生機盎然。人民網 顧斐菲攝
一年前,王佔奎結束了半輩子的務農生涯,來到泉水灣村當起了“日元貸款”項目(以下簡稱“日貸”項目)的管護員。
烏蘭縣地處青海湖流域西側的柴達木盆地,是受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一。十年前,烏蘭縣城沙塵暴極度頻繁,影響了城鎮和周邊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制約了烏蘭經濟社會的發展。
對此,烏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在認真貫徹落實防沙治沙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的同時,積極勘察沙化特征,鑽研治沙方法和實驗,緊密結合林業生產實際,在各類沙區做了不同的調查、試驗和研究,進行了系統地分析,於2009年正式實施了“日貸”項目。“日貸”項目主要是在泉水灣沙窩通過實施4200畝的工程固沙和4600畝的防風固沙林項目,對泉水灣沙窩的流動和半流動沙丘進行治理,使當地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剛來這裡的時候連路都沒有,車子進不來,樹苗、灌溉的水都需要人背進來,著實艱苦。”王佔奎回憶起項目剛開始的時候。
環境惡劣,條件艱苦,治沙任務重、責任大。為高質量、高標准地完成造林及固沙任務,烏蘭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在一線設立由技術組、施工組和后勤組等組成的項目指揮部,指揮部成立臨時黨支部,組建“黨員突擊隊”和“民兵應急連”,並落實施工組、技術組、后勤組等各責任人。最后由10余名技術員和130余名護林員組成的防沙隊伍,開始大規模的治沙活動。
“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荒漠裡防風固沙絕非易事。“剛開始的時候,樹苗種了就死,成活率隻有30%左右。”烏蘭縣防風固沙工程技術人員孟女士介紹道。
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工程固沙期間,烏蘭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的干部職工們不斷創新思路、改進方法。先后用蘆葦草、麥草、燕麥草等多種固沙材料鋪設機械式方格沙障﹔用上年度冬季收割的蘆葦草做成網格沙障來防沙﹔烏蘭縣還購置了大量的燕麥種子,到雨季在編織袋沙障邊緣種植燕麥,長出的燕麥草與編織袋形成了雙重沙障,達到了更好的防沙效果﹔還從寧夏引進了在當地實驗成功的防沙治沙樹種沙柳等。
先易后難、由近到遠。隨著“日貸”項目的推進,泉水灣的工程固沙面經達3500畝,防風固沙林面積達4700畝,有效減少了揚塵、沙塵暴、大風、浮塵天氣,從此烏蘭縣告別了“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惡劣環境。
三分栽,七分管。烏蘭縣始終堅持建設與管護並重。直到現在,每天都有管護員上山巡查樹苗成活狀況、有無牛羊進入植被區……
管護員巡山。人民網 顧斐菲攝
如今,即便是刮風的季節,泉水灣村少有沙塵天氣,泉水始終清亮亮。以前連隻野兔都難得看見的泉水灣,如今野雞、斑鳩不時鳴叫,野兔,狐狸、黃羊也經常出沒。
站在泉水灣,難以相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流沙之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新能源全產業鏈項目落地青海
- 人民網海東8月7日電 (況玉)8月7日,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特斯”)海東新能源全產業鏈項目簽約儀式在海東市樂都區舉辦,該項目是在一個園區內、同一場址上建設的規模最大、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晶硅光伏制造基地之一,此次簽約項目建成投產后,將為優化海東產業結構、延長海東產業鏈條、助力產業“四地”建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簽約儀式現場。…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