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非遺知青海·看湟中】

湟中銀銅器的獨特氣質

甘海瓊
2021年10月07日20:52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今年7月,2021河湟文化旅游藝術節湟中分會場,100種湟中暖鍋烹制成的不同特色的暖鍋宴,吸引各地游客品嘗。讓游客們爭相拍照留念的對象不是美食,而是再次亮相的口徑為201.9厘米、高280厘米,制作精美的湟中特大暖鍋。

湟中特大暖鍋(局部)。人民網 甘海瓊攝

從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新街、陳家灘、昂藏,再到大源鄉、西堡鎮的幾個村庄,銀銅器加工制作的叮當聲響徹湟中大地。據了解,湟中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在宗教和民族生活藝術中佔有重要位置,經過明清以來數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湟中當地最具特色和最為興盛的手工藝行業。 

走進位於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基地,我們見到了湟中特大暖鍋主創人員之一的王富邦,“除了側刀刻、立刀鑿、平刀削等手工技藝,還有熔金、砸金、抹金、壓光這一系列的鎏金工藝,都是技術活兒。”

下料、熔煉、開坯、砸、錘凹、灌膠、焊接、構圖、雕刻、拋光、清洗……這口湟中特大暖鍋,集合了銀銅器制作與鎏金的各種技藝。在魯沙爾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基地,我們看到了更多工藝精細、圖案豐富、造型逼真、表現手法獨特,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的銀銅器作品。大到銀塔,小到銀茶壺、銀茶蓋、銀茶托、銀木碗、銀手鐲、銀耳墜、銀戒指。以及佛像、燈、火壺、香爐、蠟台等宗教和日常銀銅器用品。

魯沙爾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基地精美的銅暖鍋。人民網 楊啟紅攝

“產品種類比較豐富,來我們這兒的人總會買點回去,省內外、國內外的客人都有。”王富邦說,湟中銀銅器都採用百分之百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市場前景不錯,產業化發展讓他們對湟中銀銅器信心十足。

在位於魯沙爾鎮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傳習所,代表性傳承人何滿也以他的方式傳承和弘揚著這門技藝。

“銀銅器制作中每道工序的要求都極其嚴苛,整個制作過程中有一點差錯,就要銷毀重做。”何滿說想要學習這門技藝,首先就是要有耐心,其次要不斷地學習。

湟中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何滿。人民網 張皓芃攝

“比如打一把銀壺,按照大小和精細程度的不同,有的需要大年才能完成。” 每一件銀銅器,不管大或小、輕或重,都要經過千雕萬鑿、經歷幾十道工序才能逐漸成形。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何滿在近幾年參加會展、高校培訓學習,見到更多的省內外同行作品時發現,融合湟中銀銅器制作技藝,進行作品創新也相當重要。“我們每一件作品都隻有這一個!”何滿口中的獨一無二有不同的加工手段、有鮮明的個性、有豐富的內涵、有不同的氣質……更有每一件作品中融合的創新。

說到傳承,何滿表現出更多的是豁達,“以前這門技藝是家族傳承,到我這一輩已經是第三代了,現在我希望能多帶徒弟,能傳承這門技藝。”

走在魯沙爾鎮金塔路,能聽到耳朵邊傳來敲打的叮當聲,看到商鋪櫥窗裡各式精美的銀銅器,制作出這些銀銅器的,就是無數個像何滿一樣質朴無華的匠人。

何滿的作品。人民網 張皓芃攝

湟中銀銅器是河湟地區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精美絕倫的銀銅器和流光溢彩的鎏金技藝形成了它獨特的氣質。悠久的歷史、多元的藝術表現、豐富的文化內涵成就了湟中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歷史的厚重。湟中區魯沙爾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基地的建成投用,助推當地民族手工藝品加工作坊抱團發展,湟中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帶著自身獨特的氣質,將走向更加深遠的明天。 

(責編:馬建輝、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