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魂育人的“開拓者”
——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海東市第一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周全中

周全中正在開展講座 圖片由本人提供
“我叫周全中,我來自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我身上肩負著學生的希望,以及父老鄉親、兄弟姐妹的囑托,我要把這次經歷詳細記下來,回去以后講給他們聽……”
2021年6月28日下午1時許,特意染去了一頭白發的周全中,在與來自全國的優秀共產黨員代表一同邁向人民大會堂正門的台階時,不停地在心裡自我暗示。
下午2時許,當周全中與“天河一號”計算機骨干孟祥飛、“中國機長”劉傳健等其他22名領獎者並列一排,共同代表全國400名優秀共產黨員站上人民大會堂領獎台時,耀眼的燈光下,周全中感受到挂在胸前獎章的分量和肩負的責任。
“我要當好辛勤的園丁,以后要到人民大會堂領獎!”年輕時,還是一名貧困山區鄉村教師的周全中曾經的夙願,今天終於變為現實。
從深山走出來的
“大山之子”
“我把自己叫做‘大山之子’,就是想証明我們這些從貧困山區走出來的孩子也能行,也能走在人前頭。”周全中說。
1973年,周全中出生於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原親仁鄉)窯庄村,俗名叫干溝山,那裡自然環境惡劣,人們世代務農,過著土裡刨食、地裡掘水的艱苦生活。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如大山一般沉穩、堅韌剛強的父輩們不向困難低頭,頑強地生存下來,讓周全中覺得自己要成為傳承父輩精神的人。
“別人吃不了的苦我要吃,別人受不了的委屈我要受。”這是周全中作為“大山之子”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爺爺早年去世后,周全中的奶奶一個人贍養並送走了四位老人,拉扯大了兩個孩子。作為黨員的奶奶,在村裡頗有威望,街坊鄰居誰家有了矛盾糾紛,都願意找她評個理,說幾句公道話。從小和奶奶關系親昵的周全中覺得,奶奶的成功和她的黨員身份密不可分。“長大后,像奶奶一樣入黨,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的聲音在周全中的心裡久久回響。
在道德傳家、耕讀傳家祖訓的熏陶下,周全中和弟弟妹妹四人都奮力讀書,考上高中並邁進大學校門,最終各自擁有了工作,立足社會,成為了十裡八鄉父老鄉親教育子女的楷模。
2000年10月13日,作為一名鄉村教師的周全中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入黨后的周全中工作更加勤奮努力,以把工作做到極致為標准要求自己,因而獲得了優異的工作成績,周全中先后獲得了“青海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青海省優秀教師、青海省優秀班主任、青海省師德標兵先進個人、青海省優秀共產學員、青海省教學能手和骨干教師、青海省勞動模范和青海省語文特級教師等榮譽稱號。
得知周全中此次作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代表赴京,許多曾經的學生紛紛在朋友圈發文,回憶當年周老師對自己的教誨。周全中相信,此次北京之行也恰好印証了自己經常和學生們說的一句話:“隻要勇於探索和奮斗,一個普通的靈魂也會走得很遠很遠。”
122分!
創全省高考語文均分記錄
在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后,周全中遇到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魏書生,在現場聆聽魏書生的一堂課時,周全中完全被他講課時的生動形象、深入淺出,以及身上知識淵博、談笑風生的氣質所吸引。此前將教師作為謀生手段的周全中,從此開始認真將其作為一項事業對待。“大家追歌星影星,我追魏書生這位教育巨星,將成為他那樣的老師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周全中說。
魏書生、於漪、李燕杰……在周全中多年職業生涯裡,以一個個大師為目標,他盡可能地搜集他們的著作、磁帶、錄像帶,通過各種途徑反復汲取這些大師的思想精華和教學方法,始終在精神上與大師同行。樂此不疲的周全中,從未在追逐事業的道路上感受過一刻的孤獨。
除了吸收名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外,周全中還不斷鑽研新的教研課題,及時充電,讓自己時刻處在教育教學的最前沿。
為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閱讀量,他用鐵筆蠟紙刻寫了21期油印報紙《小舟》,以一己之力擴大山區學生的閱讀量。2004年,調入樂都一中后,他創辦《閱讀芳草地》小報,從主流媒體上摘錄各種文章供學生海量閱讀,三年累計印制103期270萬字,極大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成績,這個經驗在當地被廣泛推廣。
在樂都高級實驗中學擔任高三年級語文教師的那段日子,為提升對教材的駕馭能力,他每天午飯后花一個小時在湟水河邊朗讀,用一年時間將高中六冊語文教材裡的文言文、古詩詞各朗讀了一百來遍,做到了爛熟於心。
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到體驗中感悟語文,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些都是周全中的“教學法寶”。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全中所教的每個班級語文成績都非常突出,2007年,他所帶的高三(1)班創造了高考語文成績班級均分122分的全省最高紀錄,至今未被超越。
為學生連煮7年的
“雞蛋老師”
2007年,周全中任職於海東市樂都一中,在他作為班主任的高三畢業班裡,許多住校生來自當地南、北兩山,家庭條件拮據,干饃饃、方便面成為了他們每天固定的早飯。
看到學生們學習壓力大,但營養卻跟不上,周全中覺得自己要為學生們做點什麼。思前想后,周全中決意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給班裡的住校生每人每天煮一個雞蛋。
每晚下課后,周全中都會去超市買雞蛋,連夜煮一大鍋,在第二天上課前發給所有住校的學生。有時,周全中早上走得急忘了帶雞蛋,妻子和兒子發現后會把雞蛋送到學校。有時,忙了一整天回到家裡,周全中發現雞蛋不夠了,商店也已經關門,他就隻好向鄰居家借雞蛋,如果借不到雞蛋,那周全中則會在第二天趕早去牛肉面館買上二十多個茶葉蛋。“不管怎麼樣,明天一定要把雞蛋提供給學生們,不能讓學生們看到我為自己下決心要做的事找借口,打退堂鼓。”周全中說。
此后,每當周全中擔任高三畢業班的班主任,都會雷打不動地為住校生們煮雞蛋,一直持續到學生們畢業,沒想到這一煮就是7年。
周全中的行為引起了學生們的愛心傳遞,身邊自然而然地涌現出各種好人好事,有時住校生生病了,通校生會主動從家裡把藥帶過來﹔有一位已經畢業步入社會的學生,主動聯系周全中給他送來雞蛋,並幫助他煮雞蛋送給班裡的學生……2013年,當周全中煮雞蛋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后,“雞蛋老師”的稱號便伴隨周全中一直到今天。
“日記育人”的成功秘訣
“我們一起努力!”這是周全中經常寫在班級學生日記本批注裡的一句話。周全中有一個習慣,他從來不會使用“你們”的字眼來稱呼學生,而是直接說“我們”。30年來,他始終堅持一個理念,那就是教書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教學生做人,走進學生心靈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而班級日記是他與學生交流的獨特方式。
一開始,不少學生在寫日記時持抵觸的態度,認為日記是私密的東西,不應該由老師檢查,但周全中認真閱讀每一篇日記,認真點評,和學生們互動。慢慢地,感受到安全感的學生們逐漸卸下心防。
在周全中開拓的日記世界裡,對學生而言,相較於師長,他更像一個知心的朋友、慈愛的兄長,平等接納每一個表達自己的學生,學生們則會把自己平時無法說出口的話寫在班級日記裡交給他。
有一位學生屬單親家庭,特殊的家庭環境讓這個女孩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周全中通過日記與她交流溝通,慢慢地,這個女孩開始變得自信,性格也逐漸開朗,最終順利考入大學,開啟了新的人生之旅。
作為海東市第一中學黨總支副書記,今年48歲的周全中,依然堅守在班主任工作崗位上,對周全中而言,課堂是他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更是引領孩子們駛向理想彼岸的“港灣”,他希望繼續耕耘於自己班主任和語文教學的園地,正如周全中寫在日記裡的一句話:“我想,隻要天空還有星斗在閃爍,我們就不怕前方的道路上有坎坷,我們的使命永遠都是開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