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让每一颗“红星”都闪光

王 晶
2024年11月06日08:50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研读课本。西宁市红星小学供图

  “请何依诺来读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这道题请段辰儒来说,可以吗?”“请李佳琪再说一遍思考过程。”10月28日,走进西宁市红星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同学正4人一组围坐一起,组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积极讨论学习问题。

  不同于传统课堂桌椅“秧田式”的摆放方式,红星小学的每间教室从空间改变,将4张桌子拼为一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积极讨论问题,营造对话合作的学习氛围。班级左前方墙上贴着“和同伴学习”“向同伴学习”“助同伴学习”,彰显出学习共同体的精髓——“伙伴文化”。

  “我们在课前分发学习单,明确自学任务进行预学,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12分钟的共学环节,能让每一位学生真实参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巧。”五年级二班数学教师郝冬英说,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倾听教师或优秀学生的观点,而是需要对学习任务展开独立思考与协同学习,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清晰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展开对话。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红星小学将建立“伙伴关系”作为课堂文化的核心,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层次的课程活动,促进学习伙伴之间彼此联结、深度对话、协同合作、温暖互助,逐渐让有差异的学生相互成为交往的伙伴、学习的伙伴、成长的伙伴。同时,积极营造关爱学生的课堂社群文化,设置相应的课堂机制,保障课堂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权益。

  “@丹增南杰 你的日记用到了一面多点的描写方法,聚焦了三个点。很不错哦!”“@刘宏铭 你的日记里点和面并没有体现出来,要重写一下,我们一起帮你完成,加油!”六年级三班博学多才小组组长赵芸熙又在线上组织小组共学了。她在微信学习群中总结点评大家周末的小练笔。不仅如此,每次小组合作共学时,赵芸熙总能快速分配任务,及时引导组员发言、补充、完善、总结,就像一位小老师,认真负责。

  “知识如海,一起遨游!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正如博学多才小组的口号,每一个人都被紧紧捆绑在一起,一起努力,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原本性格内向,不爱表达,不擅长与同学交往的赵芸熙,自社会化学习担任组长后,不仅以身作则带动组员学习,还锻炼了交往沟通的能力。作为赵芸熙得力搭档的何玉婷,也从班级中默默无闻的孩子,变得乐于助人,在共学小组中不断激发、提升责任心和利他心。“这题我会,我来讲。”“老师,这道题我有新的看法。”丹增南杰和刘宏铭从只能在小组中断断续续有一两句的发言,到能够自信大方地站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自信心、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红星,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红星小学秉持“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以“包容、鼓励、促进”的教风,构建“学为中心”的理想课堂,建立协同合作的学习关系,使课堂和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并将学习共同体理念融合贯穿于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亲密的交往,营建会倾听、爱思考、善合作、乐分享的课堂学习生态。

  教师改变,课堂才会改变。全校教师共读学习共同体系列专著,开设“让课堂变革真实发生”为主题的系列校本培训课程,创建温暖互助、合作共赢的教师实践团队,组织教师参加多轮线上线下的实操培训和跟岗培训……在推进学习共同体学校变革的过程中,红星小学积极构建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团队共进的方式推进课堂转型。

  “推进这样的课堂转型,是一项强调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的系统工程。红星小学在‘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过程中,并不囿于课堂教学这一点,而是以转变课堂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系统改革的思维,推进‘学习共同体’学校生态变革。在连续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学校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整体框架,制定有效策略,持续动态改进,改良育人生态,从而有效促进课堂转型,使每一个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机会得以实现。”西宁市红星小学校长褚媛玲说。

  为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模式,近年来,西宁市城中区实施推动数据支撑的教学评价改革、强化教师队伍打造、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等七大行动任务,先后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等,形成城中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景式视角下的“147”实验区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贯通实验区建设,落实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任务。

  “坚持五育并举,推进课程改革,建设书香校园,锻造师资队伍,提升教育质量……近年来,我们持续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把‘思考的脑、温暖的心’作为培养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激发教师的专业智慧和专业热情。以课程的丰富和教师的多彩,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努力让每一颗红星都闪光。”西宁市红星小学副校长王国锋说。

(责编:马可欣、杨启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青海乐都:“小指尖”上的“大产业”
  在广袤的乐都大地上,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指尖”技能。这些看似微小却充满力量的技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为乡村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果洛甘德: 多产业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上贡麻乡隆亚村,一片曾经被高寒气候束缚的土地上,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随着高原有机赤松茸的成功引种,隆亚村不仅打破了传统农牧业的局限,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户一岗”让牧民群众享受国家公园红利
  人民网西宁10月29日电 (记者张莉萍)记者从青海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实施了“一户一岗”政策,试点期间共纳入17211名管护员,每年补助资金3.7亿元。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黄河源的约古宗列曲、长江源的格拉丹冬、当曲以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扩增至19.07万平方公里,曲麻莱县麻多乡、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玛多县花石峡镇、杂多县结多乡部分区域调整(优化)纳入了国家公园范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