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亮成绩 展形象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支部

民生有保障 产业初起步 塘巴村民喜说新变化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2023年09月28日10:55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菜地里,农民们或忙着摘菜,或忙着打包;广场上,村民们或晾晒小麦,或悠闲下棋……秋上高原,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塘巴村到处都是好“丰”景。

“以前大家都想着去外面谋求生活,现在包括我这样的年轻人也都愿意待在村里生活。”村民王生海的一番话引人注意。为何前后会发生如此变化?走过塘巴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喜笑颜开说答案。

塘巴村的广场上,村民正在晒粮。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合民意暖民心

“以前家里用的是土暖气,每年要烧5吨左右的煤,今年家里买了2吨煤,到现在还没烧完。”说起村里近一两年的变化,王生海就先从自家说起。原来,家里用煤量减少得益于全村实施的外墙保温项目。2022年,在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外墙保温项目落地塘巴村,全村655户村民的房屋均完成外墙保温,项目覆盖全村超92%的农户。“节省了两三千块钱不说,家里温度适宜,住得舒服。”王生海笑着说道。

村民们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远不止于此。近一两年,塘巴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紧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展缓慢、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等难题,持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下功夫,出实招,见成效。

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农村电暖炕项目资金53.88万元,全村709户村民全部安装电暖炕;争取“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231万元,实施广场升级改造、村庄美化等工程;争取地下污水管网建设资金1107万元,部分村民家已完成水厕改建;投资179万元实施塘巴中心小学师生食宿综合一体楼建设项目;村级道路升级改造;建设村级数字乡村平台……涉及方方面面的民生工程,更是提升塘巴村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心工程。

“党员张世绘经常跟我说起村里的新变化,一心想给驻村工作队送一面锦旗,被陶书记拒绝了。”塘巴村党支部书记段应财笑着讲起了村里的故事。原来,村里的种种变化,村民张世绘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每逢遇见段应财都会连连称赞村里发展越来越好,表示发展离不开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努力,更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想给带头人们送上锦旗表示感谢,却被塘巴村驻村第一书记陶海峰拒绝了。

“组织派我们到基层,就是来给老百姓办实事的。越是深入农村,越觉得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陶海峰只是浅浅说了两句。

产业起步 联农带农效应初步显现

当前正值塘巴村的长白葱丰收时节,走进塘巴村蔬菜产业园,二三十名村民正在梳理打捆,年长的六七十岁,年轻的二三十岁,经初加工的长白葱将运往本地及周边市场。

“外出打工顾不了家,来这儿打工不耽误照顾孩子上学,还能挣到钱。”近日,村民李长芝忙完自家的农活儿,便来产业园打工,说话间手里的活儿没落下,一捆二十来斤重的长白葱已打包完成。从自家到产业园只需七八分钟,来回方便,每天收入能达到120元左右。

村民李长芝正在打包长白葱。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塘巴村蔬菜产业园是塘巴村立足村情实际,锚定乡村振兴目标,打造的集体产业。按照“蔬菜源产地+保鲜贮存+一站直达配送+蔬菜初加工+订单化生产+电商营销”的发展思路,塘巴村在已建成300吨蔬菜保鲜库和6间附属商铺的基础上,又实施了蔬菜分拣包装车间、面点加工车间及生产厂区周边土地平整项目、蔬菜产业园二期项目等,前后投资800万元,为塘巴村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产业园刚起步,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已带动务工达360余人次,发放工资近6万元。”陶海峰介绍,虽然产业园刚起步,但其联农带农效应已初步显现。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从之前的“两眼一抹黑”,到如今产业园初见规模,当地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塘巴村打基础、补短板,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扎实且坚定。

“村里实施民生项目,党员们主动当起了‘监工’,为自己村里的建设负起了责任;通知要开会商量村里的事情,原本在兰州办事儿的党员专程紧急赶回来参会……”村里的大小故事不断,折射出村里的喜人变化,日常处理大小事务,段应财对村里的变化感触颇深。

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们的归属感、主人翁意识更强了,党员们的积极性、参与度更高了。未来,塘巴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便源于此。

(责编:刘沛然、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