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明互鉴与合作共赢的亚洲
搭乘区域合作东风 为共同发展添动力

今日亚洲的发展有哪些最为宝贵的知识或经验可以共同分享?
在当前国际和地区格局中,亚洲国家应如何推动文明层面上的交流互鉴?
亚洲多样的现代化模式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
论坛现场。人民网 陈明菊摄
8月28日至29日,由外交部、青海省政府指导支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青海省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亚信智库论坛在西宁举行。来自亚信近20个成员国的驻华使节和专家学者,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高度,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明确了前进方向、创新了理论认识、探索了实践路径。
亚信秘书长海拉特·萨雷拜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 陈明菊摄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以下简称“亚信”)转型升级为国际组织,有助于强化亚洲国家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力。”此前,亚信秘书长海拉特·萨雷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亚信升级将进一步巩固成员国之间开展合作的组织与制度基础,为亚洲国家携手应对各项挑战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建立对话、信任和互利合作,推动开展亚洲现代化模式互学互鉴、提升亚洲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促进亚信各国守望相助、互利合作的过程中,亚信机制进一步发挥着作用。
与会嘉宾前往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深度体验青海生态保护成效。人民网 陈明菊摄
围绕文明互鉴与亚信国家的共处之道、亚信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合作共赢,与会国家开展深刻的讨论。论坛期间,“以亚信智库视角看青海生态文明和民族团结”“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对亚洲发展的主要贡献”“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世界意义”等话题更是引发与会嘉宾广泛共鸣,纷纷发表观点看法、提出意见建议。
回到一个问题:升级后的亚信智库论坛为什么选择在青海举办?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人民网 陈明菊摄
“青海是我国生态环境的战略要地,我们聚在一起,边走边看边讨论,亚信成员能更好分享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认为,拥有清洁能源发展巨大潜力的青海,能给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更多启发。
长江源区面积最大的当曲湿地。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供图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山大川、大江大河、大湖泊、大湿地、大草原、大戈壁、大沙漠,是水光风等清洁能源富集地,盛产洁净水源、清洁能源、绿色农畜产品等优质生态产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图中)。人民网 马可欣摄
在本届论坛,记者发现与会嘉宾均对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有较高的关注。“如何利用好清洁能源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这些都是亚信成员国关注的话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近些年,青海在绿色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一些好的做法都很有示范意义,值得借鉴。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杜青华(图中)作发言。人民网 陈明菊摄
不难看出,亚信智库论坛在青海举办,更是面向世界对青海近年来在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方面取得成果的宣传推介。论坛期间,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杜青华围绕“清洁能源产业在青海的发展与合作展望”向与会嘉宾进行分享。杜青华认为,借助这次这个机会,让亚信成员国的专家学者对青海的了解不只局限在生态,也对未来产业发展和布局也有更深层次沟通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与会嘉宾打卡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民网 马可欣摄
“我们诚邀亚信各成员国有关智库和专家学者多来青海考察调研,共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论坛闭幕式上,青海省外事办公室主任王志忠再次发出邀请。
“亚洲各国是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亚信智库论坛是各国智库和专家学者为促进亚洲和平、安全与稳定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平台。”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海红希望加强生态文明交流互鉴,希望推动清洁能源务实合作,希望凝聚绿色发展强大合力。
与会嘉宾参观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人民网 陈明菊摄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搭乘区域合作的东风,青海希望能与亚信各国共享成果、共谋发展、共话未来,建设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为努力实现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中国方案,作出青海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第十一届亚信智库论坛在青海西宁开幕
- 人民网西宁8月29日电 (马可欣)8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外交部指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青海省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亚信智库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本届论坛以“构建文明互鉴与合作共赢的亚洲:亚信的角色与使命”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亚信近20个成员国的驻华使节和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议当前亚洲安全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