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教授”的坚守
——记2020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侯生珍
侯生珍教授在给研究生讨论研究课题。青海日报记者 叶文娟 张慧慧 摄
黝黑的脸庞,朴素的衣着,浓密的头发里依稀点缀着少许白发,交流间足以感受到他的和善可亲。他是农牧民心中最受欢迎的“羊”教授,在学生心中他甘为人梯、严谨治学;在家人眼中他夙夜不懈、公而忘私。他就是2020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侯生珍。
作为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侯生珍长期致力于高效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并担任青海省羊产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首席专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优秀工作者、全国农业推广标兵、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领军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省级各类科研项目24项,制定并发布青海省地方标准5项,获得科技成果17项,出版专著2部,获专利5件。
将科技创新使命深植于心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省份,全省的农牧业发展尚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上,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沿袭着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越是基层偏远的地方,越是畜牧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也越需要我们用知识和技术去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帮助农牧民解决问题。”侯生珍坦言。
自2007年开始,侯生珍便肩负起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的使命,他坚信合作社是科技发挥价值的平台,而实现合作社的更好发展有赖于创新性技术的支撑引领。在此期间,他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申请了藏羊高效养殖技术专项研究课题。
此后,他带领科研团队,结合我省高寒草地长达八九个月枯草期的现实情况,立足生态畜牧业的保护与转型,在藏羊特色产业中展开大量基础研究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0余年来,侯生珍致力于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瓶颈问题的破解,在高原藏羊产业的基础研究、试验攻关、技术创新、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方面展开大量研究,攻克了藏羊母羊繁殖性能低下、藏羊羔羊生长发育缓慢等瓶颈问题,形成一系列接地气、可推广的成果,构建了一整套推动草地传统放牧藏羊向优质、高效、集约、生态化方向发展的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路径,并通过技术熟化、推广和示范应用三级平台一体贯通的推广模式,促进了技术应用通道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使藏羊产业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让科技成果沾泥土、接地气
“那些年,自然条件艰苦,饲养环境恶劣,忙得常常连轴转,连女儿的成长也经常缺席……”谈及过往的经历,侯生珍不禁湿了眼眶。作为一名教育及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侯生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坚持用数据说话,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其拳拳赤子之心带领团队十几年如一日深入牧区,迎风冒雪,长期入户蹲点,与牧民同吃同住,放弃节假日和家人的团圆,冒着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为采集试验羊群的一手数据奔波着,足迹几乎踏遍全省6个州。
高负荷工作,饮食休息不规律成为了侯生珍生活工作的常态,但每每突破一个研究瓶颈,发现一个新的研究点,收获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都令他对科学研究甘之如饴,以实际行动让科学成果沾泥土、接地气。
“研究期间,理论和数据的精准配比至关重要。”侯生珍说。
针对长期制约藏羊母羊繁殖性能低下和藏羊羔羊生长发育缓慢的“卡脖子”问题,侯生珍和他的团队从实际出发,坚持多年集智攻关,在藏羊150天妊娠期和2个月泌乳期反复进行分组试验,找到母羊最佳的补饲期为产羔前45天,并监测记录母羊的产奶量,经过三年分阶段断奶试验,找到了母羊产奶量在第42天达到峰值这一关键数据,而这也是高效养殖和传统养殖的共通点,为“2个月断奶,6个月出栏”的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结合光照时间、营养水平、卵巢和子宫的组织形态等开展全方位研究,打破了传统藏羊“季节性发情、一年一胎”的固有认知,将繁殖规律锁定“两年三产、三年五产”,建立起母羊常年发情、配种、受胎的均衡生产模式,深化了业界对藏羊乃至整个高原畜牧业生产规律的再认识,实现了藏羊养殖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
与此同时,侯生珍还推行了“草畜一体化”生产模式精准饲喂技术,总结凝练了“区域联合、草畜联动、牧繁牧育、牧繁社育、牧繁企育”等生产模式中的精准饲喂技术,形成了“精料补充料+放牧、精料补充料+青干草(半舍饲)、精料补充料+青干草+青贮(全舍饲)”等3种“草畜一体化”饲喂模式,在降低饲养成本基础上保持了青海藏羊肉的品质和风味,推进了青海藏羊肉品质提升,开辟了牧民养殖收入增加的新渠道。
把科技成果送进牧民家
侯生珍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长期深入牧区,他深知农牧民的艰辛,也更了解农牧民对脱贫致富的渴望,也深切地感受到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时刻都怀着对黄土地的眷恋,对农牧民的挚爱,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将诚信、技术、成果和实干精神奉献给我省的农牧民。
由于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风险高,难度大,特别是在密集繁育后,牧民劳动力跟不上、语言不通等问题带来诸多困难。他与团队不畏艰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手把手指导,让牧民切实感受高效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深得牧民信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羊教授”。
藏羊是青藏高原的独有物种,长期以来,他坚持精准补饲和合理的营养调控,在母羊妊娠后期和泌乳期分别以日均补饲精料0.1公斤/只和0.25公斤/只喂养藏羊,以最终的实际效果消除了牧民“补饲越多越好”的认知误区。由于技术成熟度高、复制性强、群众欢迎,得到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牧区六州均开展了大面积推广示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以每100只母羊为核算单位,高效养殖比传统放牧养殖多增收3万余元,增收来源主要是母羊繁殖率提高、能繁母羊比例提高、羔羊成活率提高、羔羊增重的提高,该技术累计新增产值68亿元,为产业新增利润38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从优质饲料配方设计和优化筛选入手,为达到绿色高质量的羊肉品质、为青海省绿色藏羊肉的输出基地保驾护航。”说到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侯生珍的眼神中流露着坚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