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少了担忧 多了期望

——玛多地震灾后重建见闻

王 颖 李兴发
2021年09月05日11:15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安置点学生举行开学典礼。

工人正在安装保温墙板。青海日报记者 李兴发 王颖 摄

天气渐冷,受灾群众能否温暖过冬?校园损毁,孩子们能否按时开课……距离5月22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地震灾害已经过去一百多天,受灾群众过得怎么样,一直牵挂着大家的心。

农房维修加固进展如何?

九月,初秋的寒凉已浸染黄河源头的广袤草原,在离玛多县城不到三公里处的玛查理镇噶丹村,年轻夫妻俄拉一家正在拾掇修复好的“新家”。

这是一套60平方米的两居室,午后阳光透过塑钢窗折射在浅白色的天花板上,整个房间显得格外透亮。

“过两天就可以搬进屋里住了。” 俄拉笑着说。

地震造成了村里大部分房屋出现了墙面裂缝、门窗变形等问题,有的牧户投亲靠友,有的则就近搭建帐篷暂时过渡。“当时我最大的担心,就是啥时候能把房子修好,让孩子暖暖和和过冬。” 俄拉的丈夫李值森抱着两岁的小女儿说。

而眼前,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一家人的愿望就实现了。

“你看,这房子有圈梁、有钢筋,结实得很!” 李值森指着房屋外墙对记者说,“这下我就放心了,也可以安心去工作了。”

“修建前,村民们在包村干部和村支部引导下,与施工单位进行自由选择;施工过程中,村民全程监督使用材料和施工质量。”前来帮忙的玛多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田才秀告诉记者:“大家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噶丹村是一个2018年新命名的村庄,“噶丹”在藏语中意为“幸福汇聚之地”。

2016,玛多县对境内扎陵湖乡、黄河乡、玛查理镇三个乡镇22个村庄的1036户居住分散、偏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2018年,噶丹村全村完成入住。同时,许多村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在守卫家乡蓝天碧水的同时,也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李值森便是其中一员,如今,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他,每天清晨赶往管护区工作,直到傍晚才回到家中,“‘小家’安定了,更要守护好我们的‘大家’。”他一脸憨笑地问记者:“你们觉得我们的家乡干不干净,草原美不美?”

“美,美极了!”

在离开村子时,记者看到,一排排粉饰一新的“新居”错落有致,体育场、卫生室、活动中心一应俱全,噶丹村,正如其名——“幸福汇聚之地”。

从玛多县返回途中,记者来到玛多县花石峡镇加果村,这里也是灾后农房维修加固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一周前,传来了好消息:首批交付的十户牧民,已经搬进了翻修一新的房子。

刚到村里,就下起了细雨,阵阵秋风袭来,使人不禁哆嗦。

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冒雨围钉保温墙板,在垃圾清运现场,玛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索南亚培身着的工作服已被雨水打了个半湿,胸前佩戴的红色党徽格外显眼。

“我们修复加固的这些农房都是‘升级版’。”说着,索南亚培带记者走进其中一家牧户。

“这个大门结实的很,五六个人才能抬得起来”“屋顶是用加厚木板重新铺设的”“给村民换的新窗户是双层断桥铝的,密封效果特别好”“屋内使用的是集成吊顶”……

从外墙到屋内,从地面到屋顶,从门窗到排线,索南亚培详细地介绍着。施工以来,他一直坚守现场,与工人一起加班加点。

“我们要保证在9月底,完成全县1879户B、C级农房维修工作,要在寒冬来临之前,让牧民群众安心入住、温暖过冬。”这是玛多县党员干部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推动恢复重建。

据了解,此次农房维修加固项目本着“保重点、保基本、保民生”的原则,对安全等级鉴定为B、C级的农房进行维修加固,重点对因地震造成的屋面损坏、墙体开裂、门窗变形、电路损坏等进行改造提升,确保农房维修加固后恢复或超过震前水平。

“房子修的怎么样?”

“很好、很好,感谢党和政府!”

搬进修好的房屋,村民措毛双手和合十捂在胸前连连说道。

师生学习生活怎样安置?

“这是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我们从帐篷搬到了新学校,心情非常激动。”过渡安置一校区老师吕康琼在开学典礼上说,“希望同学们带着勇气、善良,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9月1日清晨9时,果洛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安置一校区国歌响起,少先队代表缓缓升起五星红旗。

地震后,当地政府立即做好震后教育系统学生转移安置,确保玛多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秋季正常开学,显现着一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父母”之心。

站在开学典礼队列中的措俄吉,身着崭新的校服,胸前的红领巾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国旗。“我是玛多县黄河乡藏文寄宿制学校五年级的学生……”

玛多“5·22”地震中,措俄吉第一时间被老师从还在摇晃的宿舍中抱了出来,震后,她与同学在学校操场的帐篷里度过了两个月的学习时光。

新学期的第一天,她告诉记者:“新学校很漂亮。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叔叔阿姨在假期里一直忙碌着,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从玛多县黄河乡到位于玛沁县的果洛州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安置不只是从黄河源头跨越近400公里来到阿尼玛卿雪山脚下这样简单。

玛多县委书记丁凤山告诉记者,自玛多“5·22”地震发生后从抗震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启动以来,玛多县举全县之力第一时间帮助师生解决教育安置,实现三天复学复课。

面对秋季开学,玛多县按照重建修复的进度提出了教育系统学生转移安置。省会西宁到果洛州府所在地玛沁再到玛多县花石峡镇,这条近800公里长的线路上,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果洛州职业技术学校老校区、果洛州特殊教育学校以及花石峡镇寄校和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6个过渡安置校区为1772名需要异地转移安置的学生提供着教学、生活、医疗等服务,秋季开学并未因地震受灾而延期。

升旗仪式结束后,措俄吉和同学娥欢拉姆牵手走向教室,准备去上他们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感恩奋进”。

70多平方米的教室,双层的防寒窗,40张课桌上摆放着新发的课本……来自玛多县小学五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马晓花在黑板上用力地写下了“感恩、奋进”四个大字。

有序的教学计划、整洁的教室,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正如果洛州教育局副局长久迈旦所说,过渡安置不代表临时将就。

学生德沙杰来自玛多县民族寄宿制小学,8月28日,他与父母告别后,背着书包、拖着行李搭上“专车”和同学们来到玛沁县的玛多县地震灾后过渡安置一校区,离开了家乡。

“刚到的时候有点不适应,班里同学都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宿舍里也是。”德沙杰对记者说:“但是这里环境很好,教室宽敞明亮、宿舍也很温暖、食堂也很干净,最开心的是这里还有花草树木,特别好。”

“新校区的环境太好了,宿舍里每个床上配有被子和毛毯,教室里灯光明亮,食堂干净卫生,老师们也对孩子们照顾得很好,孩子们在这上学我们就放心了啊!”一名学生家长说。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安置一校区为玛多县小学429名学生提供了11间教室,35间宿舍。“为了能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健康,我们还专门配备了保育员、专职厨师、安保人员、校医共计28人。”久迈旦说,孩子是未来发展的希望,过渡安置每一项内容都必须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完成,亏啥不能亏了孩子。

读书声、笑声、歌声……这些校园里最美丽的声音,熟悉而动听。

怀揣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我们深深感受到,高原儿女正在凝聚起感恩奋进、担当作为的强大攻坚合力,恢复重建、振兴发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露在群众一张张笑脸上。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