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一顆紅枸杞的全球之旅

莫青 陳富紅
2025年10月16日10:38 | 來源:西海都市報
小字號

  格爾木枸杞為何蜚聲海內外,同學們在這裡找到答案。

  工作人員在車間忙碌。

  研學團隊成員認真聽講解並拍照記錄。

  西海新聞記者 莫青 陳富紅 /文 鄧建青 /圖

  此刻,在歐洲超市的貨架上,來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枸杞正與藍莓、蔓越莓並肩而立﹔而在近萬公裡外的格爾木,一群學生正在探尋枸杞的“秘密”——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通過一條獨特的研學路線悄然展開。

  10月15日,“紅杞風光別樣美 高原研學探海西”活動中,研學團隊成員一路向西,駛入古絲綢之路南道羌中道的重要驛站格爾木市。20名同學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帶著這樣一個疑問出發:為什麼柴達木的枸杞能走向世界?這顆小小的紅色果實背后,藏著怎樣的產業密碼?

  一顆枸杞的全球之旅

  探訪枸杞產業是本次研學活動的重點。“格爾木市的枸杞產業,政策扶持、市場開拓和品牌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這為枸杞出口持續注入動能。億林枸杞等多家枸杞出口企業產品遠銷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面對遠道而來的客人,格爾木市農牧局副局長王偉偉介紹起了小枸杞的全球之旅。

  格爾木市枸杞種植始於2008年,歷經17年發展,已形成郭勒木德鎮、大格勒鄉、烏圖美仁鄉、農墾集團四大產區,種植面積達10.55萬畝,佔格爾木市農作物總面積的81.2%。2024年,枸杞干果產量達2.51萬噸,總產值7.99億元。

  研學團隊走進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2007年,近20年來,公司主創者堅守著一個信念:讓柴達木枸杞走向世界!這一路走來,公司遇到了不少困難,第一個難題就是種苗的改良。

  “以前我們的種苗挂果率不理想,種100株苗成活的隻有70株左右,嘗試過很多辦法,也投入了很多資金,都沒有成功。后來,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的幫助下,我們將枸杞苗木改良,一款適應海西氣候環境的枸杞苗成功試種。有機枸杞種植基地產出的枸杞鮮果送往德國做歐盟有機認証,結果指標全部合格,當年,我們的枸杞就打入了德國市場。”公司辦公室主任韓鋒林記憶猶新。

  第二個難題就是打造柴達木枸杞藥食同源的問題。“以前,我們的晾干工藝多為高溫烘干處理,后來在專家指導下,我們將高溫烘干變為陰干炮制工藝,最大限度鎖住柴達木枸杞的藥用價值。”韓鋒林說,就是在這樣一步一步的摸索中,小枸杞成了大產業,現有有機枸杞種植基地1萬畝,年產兩千多噸有機枸杞鮮果,產品80%出口歐洲。

  如今,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號角吹響,企業又一次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建成8.7萬余平方米的標准現代化車間,成為全國中藥材新版重點培訓單位之一。柴達木枸杞目前已遠銷海外21個國家和地區。”韓鋒林介紹。

  目前,格爾木市已有6家企業通過有機認証,認証面積1.8萬畝﹔8家生產主體通過綠色認証,認証面積0.57萬畝。一些企業同時獲得中國、歐盟、美國三大有機認証,品質實力獲全球公認。

  今年,小枸杞的實力不菲。1月至7月,格爾木枸杞出口強勁,領跑全州全省,出口額達1211.56萬元,佔全州出口總量的87.57%,佔全省枸杞出口總額的81.91%,成為青海枸杞產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排頭兵”。

  研學團的同學們無不震撼於這樣一顆小果實,竟能發展成大產業。“我最想和企業主創者聊聊他的創業經歷,我的家鄉在玉樹藏族自治州,也有很多特別好的特產,我也想把這些好東西銷往更遠的地方。讓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青海、知道我的家鄉。”來自玉樹州囊謙縣的南加說。

  打卡紅色地標 讓人熱血沸騰

  通過一顆紅枸杞的串聯,同學們來到了格爾木國防教育展示館。一進門就有一種“穿越”感,從盤古開天的神話,到諾木洪文化的古岩畫,再到唐蕃古道的商貿傳奇,昆侖文化幾千年的脈絡鋪在眼前。

  再往上來到三樓,氣氛瞬間被切換。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青藏公路建設的艱辛過往,讓同學們感慨不已。

  “坦克、導彈、直升機還有遼寧艦模型,太震撼了!”西寧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李琪楠眼前一亮,凝視著館內的各種國防武器模型。“我為中國驕傲!我為生在偉大中國、偉大時代自豪。”李琪楠說。

  參觀結束后,同學們有一致的感受,這裡不只是看展,更是把文化根脈和紅色基因,用大家都愛聽愛看的方式講活了,讓人熱血沸騰。

  研學之旅連接歷史與未來

  轉場將軍樓公園,大家到了另一股紅色熱流中。10月的將軍樓公園滿是秋意,講解員許重玉指著展櫃裡的鐵鍬介紹:“看這上面的‘慕生忠’幾個字,這是當年將軍和戰友們修青藏公路的印記。”老師和同學們立馬圍過來。

  這座1956年建的二層小樓,是格爾木第一棟樓,如今雖略顯滄桑,卻是國家級4A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成了格爾木市最火的紅色打卡地,讓“兩路精神”變得能摸得著、看得見。

  啥是“兩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

  “兩路精神”的內涵就藏在青藏公路紀念館的細節裡——館內泛黃的修路圖紙、戰士用過的油燈,再配上“7個月零4天修通青藏公路”的故事,瞬間讓人腦補出戰士們頂風冒雪,在戈壁上“啃”出公路的模樣。

  將軍樓正對面聳立著兩株“將軍樹”,更是必打卡點。一名同學跑過去摸著樹干感慨:“這是慕將軍和戰友們親手種下的,如今都長成參天大樹了!”

  “我們進企業、部隊和學校宣講,吸引大家來拍紀錄片、寫文藝作品,讓‘兩路精神’熏陶更多人。”許重玉眼神堅定。

  “慕生忠將軍的事跡激勵著我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要不怕苦不怕累,多去探索和鑽研,將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學生胡文輝感觸頗深。

  如今的將軍樓早不只是文物,更是讓人“重走青藏路”的紅色教育基地。“兩路精神”早已融進格爾木的城市血脈中,這座因路而生的城,正以將軍樓作為重要站點,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繼續發光發熱。

  夕陽西下,一天的研學行程滿滿當當。格爾木的枸杞田在高原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些紅色果實已不再僅僅是農產品,而是連接歷史與未來、自然與人文、本土與全球的紐帶。通過政策推動、品牌建設與產業融合,格爾木枸杞跨越千山萬水,現身歐洲超市的貨架,亮相國際性展會。

  這顆紅枸杞的國際之旅,正見証著青藏高原與現代世界的對話。

  研學巴士歡樂速寫

  研學大巴西行記:向格爾木“趣”探索

  西海新聞記者 陳富紅

  “那是什麼?”

  “馬。”

  “那不是馬,是牛,大兄弟。”

  10月15日,“紅杞風光別樣美 高原研學探海西”活動研學團隊一路向西,駛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大巴車上辨牛羊的一幕,點燃了同學們關於野生動物的話題。

  車窗外,109國道彎彎繞繞地延伸到天邊。車輛行駛過一大片棕紅的藜麥田,引得大家注目觀看。同學們不禁感慨,原來青海的十月,依然是豐收的季節。

  今天學生們的狀態如何?活力滿格!一上車,有的閉目養神、有的翻看昨天的美照、有的聊天嘮家常、有的盯著沿途風景……

  邦加同學和成來塔生同學的牛馬之辨火熱帶勁,這場辯論緣何如此?原來兩人來自不同的地區,成長地域不同,對牛和馬外形特征的認知有著些許偏差。前后左右的同學紛紛湊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加入爭論,說著自己家鄉野生動物的特點。話題也順著這股熱乎勁兒,從牛馬之爭慢慢繞到了看過的書本、聽過的故事。

  當然了,唱歌環節是不可或缺的。昨天唱的是《康巴白玉》《郁金香的故鄉》《卓巴 卓巴》等歌曲。今天則是奔放自由的《飛》、帶動整車氛圍的《最炫民族風》、溫暖動人的《天亮了》等。

  研學團帶隊老師還給大家講解了柴達木盆地的生態、地質與寶藏資源等知識,還有格爾木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結構和交通重要性以及青藏公路的修建歷史、人物事跡等。

  學生高唱《天路》,帶著好奇、思考和期待,一路歡歌向西。海西的奧秘還有多少?我們正在路上尋找答案!(來源:西海都市報)

(責編:馬可欣、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