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

湟源:幸福河湖建設讓每條河流成為群眾的“幸福河”

來源:湟源縣委宣傳部
2025年07月30日10:12 |
小字號

湟源縣以幸福河湖創建為抓手,聚焦河湖生態面貌、流域生產發展、群眾生活品質,探索河湖生態價值轉化,推動河湖管理從“有名”轉向“有實”、從“治水”轉向“興水”、從“治污”轉向“惠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河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的責任蝶變

湟源縣境內河道25條,河流總長419.5公裡。自全面推動河湖長制工作以來,湟源縣不斷健全縣鄉鎮村社四級河湖長體系,建立完善跨部門聯合、跨區域聯動等機制,充分發揮“河湖長+林草長+檢察長+生態警長”等聯動機制,實現河湖治理從“九龍治水”向“統一作戰”轉變,對非法採砂、四亂等涉河違法行為形成有力震懾,助推湟源縣河湖生態環境治理持續向好。2025年以來,整治水環境問題57處、清理河湖垃圾660余噸,清理湟水河、波航河河道內阻水高杆植物4.7公裡,常態化規范化開展河湖庫“清四亂”工作及302個入河排口“回頭看”排查整治和常態化監管工作,有效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如今的湟源,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以上,湟水河出境斷面(扎麻隆)水質穩定達到Ⅱ類,縣級水源地、“千噸萬人”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佔比達41%,全縣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優。

統籌治理:從“治水”到“興水”的生態蛻變

准確把握規劃引領的重要性,以河流為主軸線,把河湖周邊作為整體,系統規劃流域綜合治理、流域產業發展、流域文化傳承,實現河湖流域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統籌兼顧的藍圖。堅持治水富農,連通藥水河流域渠系84處,4000畝旱地變為水澆地,建成1.2萬畝青蒜苗基地,畝產值達到15000元、綜合收益達6000萬元,探索了以河湖水系為依托的生態經濟模式。改廁與污水治理協同推進,整合資金6300萬元,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10項,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14座,新改建衛生廁所645座,水廁普及率達38%,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投入資金1.4億元,在湟水重要支流寺寨河等5條河流實施生態修復,暢通河道生態,不斷滿足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深入挖掘“治水興水”的河湟文化,以70年代湟海渠建設為背景,打造的河湟曲藝劇《歌從湟水來》演出遍布市域內外,在《西寧市公共生態環境滿意度評估提升方案》公眾滿意度評估12項指標中,湟源縣8項指標位列前3名,河湖生態的改善切實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幸福河湖:從“治污”到“惠民”的價值轉換

藥水河成功入選2025年全國幸福河湖建設試點,獲得中央財政資金8000萬元,已完成《青海省西寧市藥水河幸福河湖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將對藥水河主河流沿線城關鎮、和平鄉、日月藏族鄉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堤岸功能完善、水文化載體建設等措施,充分挖掘河流水域等自然資源,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賦能藥水河流域經濟發展。同時,以幸福河湖創建為牽引,充分挖掘河流水域等自然資源,市場化打造小茶牧場等精品浪河灘營地68家,央視專題拍攝湟源“浪河灘”文化,2024年接待游客16萬人次、綜合收入達720萬元,壯大30個村集體、收益80余萬元。未來將推動“河湖+”融合發展,積極探索出河湖治理的新路子。

(責編:馬可欣、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