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一隻雪豹的救護

“凌小蟄”站起來走兩步!

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2025年04月01日07:05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2025年3月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的生態管護員發現一隻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在臨時救援場所經過簡單的治療后,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管理處輾轉1500公裡,將雪豹幼崽連夜送往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西寧植物園)。

經檢查,這隻雄性雪豹幼崽僅6個月大,體長74厘米、體重9.7公斤,遠低於同齡正常水平(正常體長80—90厘米,體重15—20公斤)。“剛送過來的時候嚴重脫水、頸椎和胸椎壓縮性骨折、左后肢感染、體溫過低(36.3℃)及肝功能異常。”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主任何順福介紹,專家推斷這隻雪豹因高空墜落導致脊椎損傷,喪失行動能力后長期飢餓並感染,瀕臨死亡。

根據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慣例,救護雪豹均以“凌”為姓,一方面“凌”本義冰雪,與雪豹氣質吻合,另一方面“凌”有“跨過、越過”的含義,再加上被救護時間臨近的節氣為名字,這隻被救護的雪豹幼崽被命名為“凌小蟄”。

給“凌小蟄”拍片子。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凌小蟄”命懸一線,要救活它!隨即,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專家團隊,制定了綜合治療方案,包括保溫、吸氧、營養支持、抗菌消炎、調整肝功能及局部外傷處理,救護中心對它開展了搶救性的治療。9天治療后,“凌小蟄”的體重從最初的9.7公斤恢復到了11公斤。考慮到“凌小蟄”體弱病重,救護中心每日對環境進行病原消殺,每3日進行一次環境病原檢測,以避免其感染各類傳染病。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高級畜牧師齊新章介紹,經過20多天的治療,隨著“凌小蟄”進食量增加,排尿、排便逐漸正常,能抬頭並短距離爬行,血液、生化指標逐漸恢復。救護中心終於將“凌小蟄”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3月24日,“凌小蟄”被送至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CT檢查,結果顯示它傷勢穩定、恢復良好。

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還將救護過程發到了網上,受到網友廣泛關注。看到起初孱弱的“凌小蟄”從“蠕動”到靠著牆緩慢爬行﹔從需要工作人員喂食到抱著盆“大口炫肉”……網友們也“雲參與”到雪豹救護中來,時刻關心關注著救護情況。

“為什麼關籠子限制活動?”

“CT檢查結果怎麼樣?”

“它什麼時候能站起來走路?”

“給它喂的肉每天都有調整是不是有說法?”

……

一到晚上,齊新章開始在各平台“開播”,監控鏡頭對准“凌小蟄”睡覺的籠舍,解答網友的提問。網友們也主動協助辟謠,澄清“凌小蟄”是“藏獒圍攻”致傷的不實傳言。這種互動性強、有參與感的方式,拉近了廣大網友與野生動物保護之間的距離,成了野生動物救護最好的科普。

“凌小蟄”吃飯。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雪豹是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一隻雪豹下端的生物鏈是200多隻岩羊,而支撐這些岩羊需要100平方公裡的草原,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青海雪豹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200隻,雪豹數量持續恢復和增加。三江之源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意味著國家公園的建設和保護,整個生態系統正全面持續好轉。雪豹的科學研究、教育傳播、未來利用等多種價值,構成了這個物種的價值。所以,過程再艱難也得救。

當然,救活了還得治好。接下來,治療方向主要是恢復“凌小蟄”的運動能力和身體力量。在救護中心3月31日公布的視頻可以看到,“凌小蟄”已經能站起來了!吃完東西后可以自己搖搖晃晃走回籠舍休息。“雖然能在短時間四肢站立,但站立姿勢不佳,且行走較不平穩。”獸醫師王璐介紹,后續救護中心將進一步幫助“凌小蟄”恢復體態與行動能力,但考慮到神經損傷和肢體肌肉萎縮、康復的難度,最終運動能力恢復的程度尚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站起來了’,但是隨著繼續發育,可能會出現有一天就‘不站了’的情況,還不能盲目樂觀。”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副主任金藝鵬教授表示,下一步將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運動量,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我們也期待“凌小蟄”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好,能多站起來好好走兩步!

抱著飯盆不放的“凌小蟄”。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責編:馬可欣、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