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羊產業高效養殖之路
海南草原上的羊群。通訊員 增太加 攝
高效養殖助力生態畜牧業提質增效。青海日報記者 張洪旭 攝
藏羊又稱藏系羊,是我國三大原始綿羊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目前,青海省藏羊飼養量長期穩定在1200萬隻以上,是全國藏羊主產區,有著“中國藏羊之府”的美稱。
從海北草原到貴南大地,從祁連牧場到共和合作社……藏羊作為青藏高原的特色優勢畜種和青海省農牧區的支柱產業及民生產業,其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是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青海直面高寒牧區藏羊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技術攻關,通過原始創新和技術集成,攻克了制約藏羊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實現藏羊養殖技術新突破,在鄉村振興、助力農牧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提質增效
11月8日,記者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甘子河鄉,一望無際的達玉草原牧草肥美,是環湖白藏羊的主要棲息地。
自立秋過后,牧民開始了繁忙的秋季轉場,成群的牛羊浩浩蕩蕩翻山越嶺,成為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甘子河鄉熱水村牧民切知海是村裡白藏羊核心群養殖戶,他騎著駿馬,一邊趕著羊群一邊面露微笑,他說:“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牛羊養殖方面想了不少辦法,幫助大家增收。”
走進甘子河鄉熱水村專業合作社,一隻隻藏羊在飼養員和技術員的精心照料下正悠閑地進食。“這裡是村民自願送來‘托管代養’的羊,合作社與每家每戶簽訂‘托管代養’協議,托管后飼養產生的經濟效益會發放給他們。”合作社負責人瑪乃尖木措說。
同樣是托管代養,2022年佔地40公頃的海晏縣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萬隻白藏羊養殖基地正式投入使用。“養殖基地就是白藏羊托管中心。”海晏縣畜牧獸醫站副站長祁果介紹:“白藏羊出生后,會在核心種群中和羊媽媽生活兩個月,等哺乳期結束,基因純淨的白藏羊寶寶便會被挑選出來,送到養殖基地集中圈養。白藏羊在自然放養情況下,從羔羊到成年,至少需要10個月,而在養殖基地,長到成年隻需要6個月的時間。”
相比散養,托管代養有哪些好處?海晏縣哈勒景蒙古族鄉村民更登尖木措說:“環境好、還省心,喂養、防疫等都有技術員操心,政府還給找銷路。這樣一來,村民就可以騰開時間干其他事。”
近年來,哈勒景鄉依托山東援建規模化養殖場和當地白藏羊繁育養殖技術優勢,通過土地、人力、技術、設備等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約利用,打造村級“千隻羔羊”基地,形成鄉域內飼草料加工、生產、銷售和羔羊收購、繁育、出售的產業化鏈條。同時以“集中收購+高效養殖+統一出售+收益共享”的新模式,實現農牧戶個人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同步壯大。
“目前,海晏縣可利用草場27萬公頃,白藏羊的存欄量約65萬隻,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0%,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祁果說,為優化白藏羊種群,海晏縣累計組建高原型藏羊核心群284處,篩選優質母羊6萬余隻,這些核心種群已成為海晏縣白藏羊產業發展的“優勢基因庫”。通過應用青海大學羊產業平台研發的高效養殖技術進行科學養殖,2024年,早期斷奶羔羊達到5.4萬隻以上,計劃養殖托管達到1萬隻以上,進一步推動了藏羊產業標准化生產、提高了養殖效益。
強中生優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次汗達哇村尕海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尕海合作社),寬敞的現代化羊舍鱗次櫛比,次汗達哇村黨支部書記、尕海合作社理事長多杰才讓站在羊舍外感慨:“現在養羊可比過去輕鬆多了”。
曾經,次汗達哇村由於過度放牧,牧草逐年稀少,草山沙化日益蔓延。羊因品種雜、體質弱、母羊生產性能低下,通常賣不上好價錢,一度使牧民生活陷入困境。
破局迫在眉睫。2018年村黨支部積極調整結構、強化特色,以高質量發展藏羊養殖產業為目標,成立尕海合作社。並在2020年股份制改造,以牧民自願的方式對草場、耕地、牲畜等生產資料進行折股量化,同時引進科研技術,打造培、產、銷一體化的優勢高效養殖技術集成科研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共贏的高效養羊之路。
何為高效?“首先是精細化分類,羊群被分為種公羊、斷奶羔羊、哺乳母羊及適繁母羊群4類,放牧時,根據草場大小及牧草長勢,定量單獨組群放牧。其次,在羊舍配備‘恆溫箱’‘智能控制櫃’等設備,應用智能飼喂、加濕恆溫等技術,打造‘科技范兒’十足的標准化羊舍。比如,在畜棚屋頂坡面安裝光熱板,採用太陽能熱水循環系統為畜棚提供基礎溫度的同時還滿足了羊的飲水溫度要求。”多杰才讓介紹,通過海南州農牧局協調,青海大學農牧學院等科研院所及畜牧技術專家也會定期上門,為合作社養殖人員開展面對面的科技培訓指導。
近年來,依托“藏羊產業提質增效標准化生產體系構建”等項目,青海大學農牧學院藏羊研究團隊為尕海合作社及周邊16個合作社推廣示范,以科技助力畜牧業“新質”發展。相關技術研究實現了“草地生態環境保護+草地畜牧業生產”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我們從藏羊系列精料補充料配方設計,到動物飼養試驗驗証,形成了藏羊母羊規范化養殖技術和羔羊標准化養殖技術,構建了‘牧繁場育’生產模式,打破藏羊母羊‘季節性繁殖、一年一產’生產模式,使6月齡羔羊活體重提高了112%,當年天然草場載畜量同比減少50%。”青海大學農牧學院教授侯生珍說,目前,經過標准化養殖技術應用,尕海合作社養殖的藏羊已由最初的“一年一產”轉變為“兩年三產”的高效養殖,並成為共和縣藏羊良種繁育基地。
優中有特
驅車行駛在貴南縣的茫曲、過馬營等地時,草場上除了常見的白色藏羊外,還有純黑色藏羊點綴在草原上。它就是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名錄、領跑貴南畜牧業發展的草原“黑珍珠”——黑藏羊。
在貴南縣黑藏羊繁育中心,干淨整潔的圈舍內,飼養員久先本正在投放新鮮飼草料。隨著草料投進槽內,毛色黝黑的黑藏羊紛紛上前爭相食用。“我負責每天給黑藏羊喂飼料、喂水。在這裡不僅學到了很多關於黑藏羊養殖的技術和經驗,還能賺到一份收入。”久先本告訴記者。
嘉倉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子哈黑藏羊繁育專業合作社……在繁育中心展廳正中間的“貴南黑藏羊分布展示圖”上,密密麻麻標滿了紅色標記牌,貴南縣“1210”黑藏羊發展模式各點位分布一目了然。
何為“1210”?繁育中心副主任旦正杰介紹:“‘1210’發展模式,就是以繁育中心為主,向兩個黑藏羊繁育示范村,10個繁育合作社拓展,加強擴繁育種的能力。每到配種季節,中心就會把養殖的種公羊分配到不同的母羊群中配種,讓黑藏羊保種擴繁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已發展了10余個合作社,‘1210’模式已升級為‘12+N’模式。”
除保種外,繁育中心還給全縣黑藏羊建立了“數據庫”。“保種擴繁產下的黑羊羔6月齡體重達到20公斤以上,經過鑒定后佩戴耳標,每隻補助100元。同時,中心會為其建立檔案、頒發‘身份証’。”旦正杰說。
目前,貴南縣重點在森多鎮和塔秀鄉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合作社、家庭牧場、養殖大戶等,組建高原型藏系羊基礎母羊群250群(每群200隻)5萬隻,由黑藏羊種公羊作為父本,高原型藏系羊母羊作為母本,採取人工控制本交和人工授精的方式,開展黑藏羊種群擴繁工程。據統計,2023年鑒定黑藏羊羔34250隻、發放補助342.5萬元、涉及養殖戶108戶,鑒定黑藏羊種公羊440隻,預計到2024年底全縣黑藏羊保種和擴繁規模可達12.5萬隻以上。
藏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畜種,也是寶貴的基因庫。如今,青海藏羊產業形態從“小特色”向“大產業”邁進,空間布局正在由“平面分布”向“集群發展”轉型,產業發展優勢效益初顯。目前,青海藏羊已有“祁連藏羊”“烏蘭茶卡羊”“蘇呼歐拉羊”“天峻藏羊”“剛察藏羊”“瑪多藏羊”等諸多地理標志產品,其中“烏蘭茶卡羊”“祁連藏羊”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特色優勢農產品。
近年來,青海加快農牧業“三品一標”發展步伐,建立農牧業科技創新羊產業平台和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藏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制定39項地方標准,獲得50余項科技成果,不斷推進藏羊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將藏羊產業打造成生態保護的樣板產業、科技興農的典范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產業、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