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德令哈: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羋嶠
2024年11月11日08:58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德令哈城市花海。 德令哈市園林站供圖

巴音河景觀帶。

  什麼是向往的生活?想必100個人心中有100個答案。

  但是,在地處祖國內陸的柴達木盆地,相信這裡的市民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個小小的期許:不再風吹石頭跑,有綠樹、有湖泊、空氣濕潤、春暖花開……

  今天,地處青海湖盡頭的戈壁之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將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態環境作為德令哈市政府一項解民憂、惠民生的重要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傾心打造。這一切對於德令哈一方面是牢記“國之大者”,將青海“三個最大”省情定位付諸於實踐﹔另一方面,是聚力解決好居民群眾身邊的各類居住環境問題,推動“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

  時至今日,經過德令哈全市上下不懈努力,這座過去風吹石頭跑,大風下呼吸都困難的戈壁之城,與沙抗爭,綠進沙退、湖泊環抱、動物出沒,讓原本缺少色彩的戈壁之城,在人們酣暢呼吸間變為了一幅美麗的綠色山水畫卷……

  綠色之城,生態立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德令哈地處柴達木盆地,這裡既是資源豐富的“聚寶盆”,也肩負著在廣闊的西部筑牢筑實生態屏障的重任。

  德令哈於1988年建市,回首36年前,這裡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天上無飛鳥,地上人跡少,風吹石頭跑”,風沙的肆虐使這裡荒涼且孤寂,“瀚海戈壁”是對這裡最真切的描述。

  今天,經過幾代德令哈人的艱苦奮斗,黃色逐步退去,自然的絢麗色彩將戈壁之城染色。“詩意之城”“浪漫之都”等名片的背后離不開德令哈“生態立市”的支撐,離不開德令哈長久以來堅決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高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走出一條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

  多年來,德令哈深入推進“生態立市”戰略,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創新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制定出台相應規章制度和政策舉措,全面建立河湖長制、林草長制工作體系,初步搭建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以高水平生態支撐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人居環境改善上,德令哈完成了城鎮綠化、高原美麗城鎮、高原美麗鄉村建設任務,農牧區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實現全覆蓋,群眾生態滿意度達91.26%,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德令哈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孫登付說:“德令哈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從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等方面出發,加快打造宜居城市,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綠色之城,生態立市。德令哈的綠色發展步伐有目共睹:除了看得見摸得著的郁郁蔥蔥、綠樹掩映,德令哈還先后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柏樹山新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東山村、西灘村榮獲“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稱號,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根植於心,祖國“聚寶盆”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園在城中,城園相融

  雪豹、藏野驢、荒漠貓、兔猻、棕熊……近年來,這些活動在德令哈周邊的野生動物紛紛“出圈”,備受關注。

  青海網友認真分析,是德令哈近年來好的生態環境讓野生動物紛紛前來“定居”。其實,並不全是,德令哈園林專家告訴記者,在德令哈境內有五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祁連山國家公園德令哈片區、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德令哈分區、柏樹山省級風景名勝區、青海可魯克湖-托素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青海德令哈尕海國家濕地公園),這些公園和保護區對德令哈市區生態環境及氣候改善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時過境遷,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德令哈過去這座“飛鳥不站”的城市,在“生態立市”的戰略發展下,早已實現了園在城中,城園相融的發展新境遇。

  德令哈市民王秀萍說:“記得小時候德令哈風沙很大,看不到多少綠植,更看不到什麼動物,這幾年,走在巴音河畔總能看到前來嬉戲的水鳥,城市裡頓時有了生機。”

  在德令哈林業和草原局,記者從德令哈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布局圖中清晰看到,離德令哈市區最近的自然保護區和公園是尕海國家濕地公園。

  德令哈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吳元孝說:“尕海濕地公園有山、川、盆、湖,獨特的地形環境吸引了多種類型的動植物在此棲息繁衍。”

  據統計,截至目前,尕海國家濕地公園野生維管束植物種類有86種,有野生脊椎動物105種,包括獸類22種、鳥類63種、爬行類4種、兩棲類5種、魚類11種。

  德令哈市園林站負責人俞天壽說:“值得所有德令哈園林人驕傲的是,經過多年打造,德令哈市園林景觀花木扶疏、綠意融融,以巴音河兩岸綠色景觀群作為重點,形成了以巴音河兩岸綠地為中心,道路綠化為框架,公共綠地為依托的城市園林綠化新格局,不僅為德令哈市民提供了休閑、游玩的好去處,更與尕海國家濕地公園相互呼應,孕育了城市公園與濕地公園生態互補的綠色文化底蘊”。

  幾經耕耘,幾經發展,幾經突圍,德令哈“黃沙無綠”的歷史在這一刻徹底被改變,“戈壁綠洲”已拔節而起。

  近年來,德令哈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和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青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確的各項工作任務,樹牢“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理念,以鞏固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成果,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提升執法監督質效為抓手,推動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管理規范化和標准化,舉全力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德令哈名片。

  宜居城市,幸福之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人民”二字出現高達46次,“民之所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心所望,亦是德令哈所向。

  環境事關民生,好生態是幸福之基。德令哈始終把綠色發展貫穿城市建設的始終,精心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一幅生態綠色畫卷正在鋪展開來……

  河水清澈見底,步道穿梭蜿蜒,微風拂過、碧波蕩漾,德令哈的秋景令人心曠神怡。據統計1-9月,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32,同比改善幅度為4.1%,空氣質量同比提升。全市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及以上標准,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率100%﹔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97.3%,夜間達標率達85.7%,全省10個地區德令哈聲環境功能區自動監測系統小時數據採集率達100%,排名第一。

  作為上世紀80年代躋身城市行列的古驛新城,德令哈由於缺少綠植的覆蓋,任由風沙肆虐,“綠”成為了世代德令哈人向往的顏色。

  如今,漫步在這座詩意小城,無論是巴音河岸邊,還是市區街道、公園或高速沿線,德令哈市內外都被層層綠植包圍著。

  10月30日8時,德令哈河東路段管護組組長胡海明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因為馬上入冬,我們要為樹木涂白、除菌、除虫,333.33多公頃的綠地工作量較大,但是為了保護好德令哈這珍貴的‘綠意’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胡海明說,德令哈因為降水少,晝夜溫差大,加上土質等原因,在這裡養活一棵樹頗為不易。

  從2014年開始,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在德令哈市開展人工造林,憑借德令哈“植綠人”的努力,戈壁之城“綠意漸濃”。截至目前,德令哈市區綠化覆蓋率達36.3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74平方米,初步測算總綠化面積達1099萬平方米。

  不僅如此,德令哈以科技助力城市綠化,一朵朵從未在戈壁綻放的花朵將這裡裝扮得典雅而精致,一個個“方寸之美”化為德令哈的新身份,也是造福市民的真實福利。

  德令哈市園林站相關負責人李文介紹說:“近年來,我們引種外來花卉本地培育,實現了虞美人、波斯菊、萬壽菊、向日葵玩具熊、蜀葵、百日草等草花、劍蘭、魯冰花、龍膽花、麥仙翁、金盞菊等十幾種花卉落戶德令哈,建立起了美麗多彩的城市景觀”。

  德令哈的“高顏值”裡,越來越多的生態之美在釋放,越來越多的民生笑臉也在綻放。

  今天,沿著德令哈巴音河行走,如同沿著城市生長的脈絡行進,站在河畔大口呼吸,仿佛實現了與這座城市綠色發展的同頻共振,這一刻,深切地感受到,德令哈這座會呼吸的城市……

(責編:況玉、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