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漁村:護好一方水土 帶動群眾增收
近日,2024年青海省“江河源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堅持生態為綱、綠色發展,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為主題,來自中央駐青及省垣媒體的記者們沿著黃河一路走訪,一路觀察,在村社園區之間,與人大代表們共話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擔當作為,多角度、多形式講述青海在扛牢源頭責任,守護大河安瀾中的人大故事。
一灣碧水,兩岸青山,朝看日出,暮觀漁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鎮后菊花村是高原上少見的漁村,滾滾黃河奔流而下,經龍羊峽水電站,造就了高峽出平湖的壯美風光,下游的后菊花村恰在平湖之畔。
漁燈點點。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每年5月初到10月初,不少游客都來我們村看龍羊湖水,賞漁燈閃爍,過農家生活,品農家美食。”后菊花村黨支部書記崇尚峰說起村裡的鄉村旅游發展狀況,頭頭是道。
守著黃河水,如何用好黃河水?后菊花村的探索之路給出了答案。
發展的前提是保護。2020年,共和縣實施了阿增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主要在后菊花村新增綜合治理面積10.3平方千米,修建生態防護牆1237米、潛壩5座﹔修建漿砌石谷坊10座﹔營造水土保持林90.35公頃,其中喬木林22.93公頃,灌木林23.37公頃,喬灌混交林44.05公頃﹔路旁植樹1468株﹔封育治理939.37公頃,設置網圍欄3.2公裡,設置封禁碑8座。
阿增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落地實施。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以前這裡是荒灘荒坡,現在樹木郁郁蔥蔥。”“以前一下雨,雨水裹挾著泥沙流進了黃河,現在下雨都看不到雨水沖刷的溝溝壑壑了。”……治理前后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項目實施后,治理面積內植被覆蓋度從原先的50%左右提升到現在的超80%,平均每年攔蓄徑流總量9.93萬平方米,攔蓄泥沙總量3.66萬噸。”項目負責人田振湖介紹。
荒坡變樹林,鄉村增顏值,加之龍羊湖水繞村邊的天然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的想法便在后菊花村落地生根了。“村裡現在有了旅游接待點,后續,喬灌混交林裡的山杏、丁香、海棠、沙棗等樹木長起來 ,我們鄉村旅游的項目還能更豐富。”崇尚峰謀劃著后續的發展方向。
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用好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來村裡看龍羊湖風景的游客越來越多了,閑暇時間在九曲裡旅游接待中心務工,一年能增收2萬多元。”村民吳志偉平時捕魚為生,看著村裡辦起了旅游接待中心,又利用閑暇時間在此務工增收,“這幾年村裡發展得越來越好,自家的生活也越過越幸福。”吳志偉表示。
搶抓鄉村旅游的契機,后菊花村的旅游接待中心建成投運了,一年能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同時,聯農帶農效應明顯,2023年,帶動村民增收35萬元。
隨著阿增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效應的顯現,當地的土地利用率、區域氣候等各方面狀況都有所改善,“村裡開始嘗試種植金銀花、赤鬆茸等,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渠道又多了。”崇尚峰介紹,后菊花村正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阿增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現場。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的有利契機,三年來,全系統累計爭取中央、省級生態環保專項資金10.49億余元,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達21個,生態環保項目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極大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海南州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趙邦慶介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果洛甘德: 多產業共繪鄉村振興藍圖
-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上貢麻鄉隆亞村,一片曾經被高寒氣候束縛的土地上,如今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隨著高原有機赤鬆茸的成功引種,隆亞村不僅打破了傳統農牧業的局限,更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一戶一崗”讓牧民群眾享受國家公園紅利
- 人民網西寧10月29日電 (記者張莉萍)記者從青海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實踐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后,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范圍內實施了“一戶一崗”政策,試點期間共納入17211名管護員,每年補助資金3.7億元。 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將黃河源的約古宗列曲、長江源的格拉丹冬、當曲以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完整納入國家公園范圍,面積由12.31萬平方公裡擴增至19.07萬平方公裡,曲麻萊縣麻多鄉、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瑪多縣花石峽鎮、雜多縣結多鄉部分區域調整(優化)納入了國家公園范圍。…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