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強信心 促發展 全國主流媒體海東行

“統種共富”結碩果 山水化隆迎豐收

楊啟紅 馬可欣
2024年09月12日01:11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瓜果飄香,良田金黃,群眾忙碌……秋上高原,位於青海省東部黃河岸邊的化隆縣域喜迎豐收。

馬陰山下,目之所及皆為金燦燦的青稞田地,秋風起,麥穗搖,青稞麥芒摩擦聲與地頭機器轟鳴聲交織交響,傳出山間田野裡的悅耳“秋音”。

青稞麥田。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隨手摘下一株青稞麥穗,放在手掌,反復搓揉,吹去外皮,隻見青稞粒粒飽滿。“今年的青稞長勢好,預計畝產300至500斤左右。”化隆縣昂思多鎮德加村村委會主任朱公保才旦沿著地邊計劃著接下來的秋收與儲存事宜。

德加村平均海拔2800米,耐寒性作物青稞是這裡的主要作物。人均耕地面積大、群眾耕種經驗足,基於這些優勢,村兩委明確了“統種共富”的發展思路。今年,村兩委動員村民們將土地入股到村集體股份制合作社,“土地交給村集體,由專人負責種管收,村民自己可以當‘甩手掌櫃’,年底等著分紅就行了。而且,還能騰出時間務工增收。”朱公保才旦介紹,了解到“統種共富”的諸多好處之后,村民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全村300余戶村民入股土地共計3800畝。

春播、施肥、秋收……3800畝土地種收各個環節勢必要用工,“種植、加工等季節性用工較多,盡量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朱公保才旦表示,“統種共富”項目推進以來,村裡還添置了輪式拖拉機、液壓翻轉犁、旋耕機等大型機械,優先考慮有技術、有經驗的村民們參與進來,力求農田統一規劃、種植和管理,實現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農業生產規模化、標准化,從而帶動村集體經濟“增總量、增收益”,農民“增紅利”。今年以來,已累計帶動本村及周邊村的50余位村民務工增收。

青稞成熟。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農活集中在春種和秋收期間,月收入6000多元。”村民扎西當智是“統種共富”項目的農機手之一,正值秋收時節,他密切關注著天氣變化,准備天晴之后搶收青稞。“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增收,挺好的。”一年春秋兩個多月的時間,扎西當智參與“統種共富”項目,操作農機,既能顧家,還能增收。

保守估計今年德加村能收獲600多噸的青稞,這麼多的青稞怎麼用?“一半銷往西藏﹔一半村裡自留。”朱公保才旦胸有成竹。

石磨旋轉之間,青稞面粉獨有的麥香扑鼻而來。村委會辦公樓旁邊的青稞加工車間內,村民郭有錄忙著往石磨裡添加青稞,收集青稞面粉。一旁,村民萬瑪吉將郭有錄端過來的青稞炒面裝袋、稱重、封口,說話間,十幾袋青稞炒面已完成包裝,“今年,村裡種的青稞多,我們的青稞面也很受歡迎,能在這兒多干些日子。”萬瑪吉笑著說道。今年以來,車間已加工銷售青稞炒面46噸左右。

與此同時,村裡的青稞酒廠裡,技術人員正忙著看成色、測度數……酒香彌漫。

青稞酒廠正釀酒。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一粒粒青稞,經勤勞能干的德加村村民之手,種成了糧食,磨成了青稞面,釀成了青稞酒,成為了能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農產品。

收成后純收益的80%分紅給入股農戶,20%分紅給村集體繼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確保農民、村集體的利益得到均衡保障,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統種共富”項目啟動之初,就已確定好了分紅比例。“預計秋收后村集體收益20萬元,入股村民每畝增收200至300元。”朱公保才旦心裡有本賬。

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高原山村的特色農產品如何走出山村,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除了接受省內的線下訂單之外,我們也積極嘗試線上直播等方式,開拓線上銷售渠道。”主責主業之余,朱公保才旦還是“主播”,平日裡,忙完手頭工作之后,還會在直播鏡頭前推介家鄉及特色農產品。截至目前,當地的青稞酒、青稞炒面系列產品已遠銷西藏、四川、甘肅乃至沿海地區。

直播間裡展示的產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今年,村裡又瞄准青稞綠麥的市場需求,啟動建設綠麥加工車間,為青稞產業延鏈補鏈打基礎。

2023年以來,化隆縣積極探索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巴燕鎮、昂思多鎮等鄉鎮率先行動,創新推行“統種共富”土地合作經營新模式,促使“小田並大田”,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村土地撂荒和農業收益低下的難題,還能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截至目前,化隆縣開展“統種共富”試點鄉鎮13個,村33個,參與農戶3242戶,入股面積21682畝。今年,“統種共富”入股土地主要種植馬鈴薯、油菜、青稞、黑青稞、小麥、飼草、大蔥、辣椒、玉米等農作物,目前,陸續迎來豐收期。

(責編:楊啟紅、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第二屆沿黃九省(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標准化大會在西寧舉行
  人民網西寧9月10日電 (記者張莉萍)9月10日,第二屆沿黃九省(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標准化大會在西寧市舉行。來自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區)市場監管部門代表50人參加會議。…
川青鐵路尖扎黃河特大橋預計明年7月合龍
  近日,在位於青海省海東市和黃南藏族自治州交界處的黃河之上,川青鐵路重點建設項目——尖扎黃河特大橋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尖扎黃河特大橋位於海東市化隆縣牙曲灘村和尖扎縣昂拉鄉牙那東村交界處,是我國第一座跨越黃河的雙線鐵路鋼桁拱橋,採用連續鋼桁拱結構,主跨366m,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鐵路連續鋼桁拱橋,亦是黃河上跨度最大的鐵路鋼橋。…
數據躍動河湟大地 增了活力添了潛力
  “綠電”涌動數據中心之中,數字躍動高清大屏之上,日均耗電7.93萬千瓦時(度)(2024年8月),用電來源為水電、風電、光電,位於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的中國電信(國家)數字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展廳用電、機房耗電……每一度電都可溯源且都是“綠電”,這裡也是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的零碳大數據中心。 相隔不到兩公裡,中國移動青海高原大數據中心內,數以萬計的數據正在加速“跑動”,這裡是青海省唯一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典型案例名單》的數據中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