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強信心 促發展 全國主流媒體海東行

數據躍動河湟大地 增了活力添了潛力

楊啟紅 馬可欣
2024年09月11日00:38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綠電”涌動數據中心之中,數字躍動高清大屏之上,日均耗電7.93萬千瓦時(度)(2024年8月),用電來源為水電、風電、光電,位於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的中國電信(國家)數字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展廳用電、機房耗電……每一度電都可溯源且都是“綠電”,這裡也是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的零碳大數據中心。

相隔不到兩公裡,中國移動青海高原大數據中心內,數以萬計的數據正在加速“跑動”,這裡是青海省唯一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典型案例名單》的數據中心。

對於數據中心而言,耗能是必然的,衡量一個數據中心耗能多少的關鍵指標便是PUE(總的電力消耗與用於算力的電力消耗之比),無論是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還是青海高原大數據中心,全年可實現314天不開啟空調壓縮機,PUE值分別為1.13、1.14,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採訪團了解海東綠色算力產業。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採訪團了解海東綠色算力產業。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國內首個、領先全國、青海唯一……數據中心集聚青海海東,不計其數的數據存儲、不勝枚舉的數據計算為這片河湟大地增了活力,添了潛力。

所謂算力,簡單來理解,就是對數據或信息的處理能力,包括存儲、計算等。算力是抽象的,它的載體卻實在可見,就是以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

強大的算力需要源源不斷的電力支撐,即算力的盡頭是電力。那麼電力從哪兒來?

立足海東,放眼全省。青海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位居全國第五﹔全年日照時間達2500小時至3650小時,太陽能資源理論可開發量35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位居全國第二﹔風能技術可開發量7555萬千瓦,是我國第四大風場﹔可用於新能源開發的荒漠化土地10萬平方公裡以上。豐水、富光、風好,青海最大的優勢便是豐沛的清潔能源。

青海大地,風力發電機隨風旋轉,發出“綠電”。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青海大地,風力發電機隨風旋轉,發出“綠電”。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2023年,青海新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水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佔比“雙主體”。

同時,青海已經形成750千伏東部“日”字形、西部“8”字形的電網布局,海東零碳產業園和河湟新區兩個綠色算力集聚區全部實現雙回路供電。

支撐算力的電力是“綠電”,如此一來,就實現了算力到綠色算力的升級。

2024年3月,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推介會在北京舉行,青海正式對外推介發展綠色算力具備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

緊接著,海東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海東市打造綠色算力基地建設智算超算核心集群實施方案》和《海東市促進綠色算力產業發展若干措施》,為推動綠色算力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在全省率先成立綠色算力產業發展專班,設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招商工作組,制定印發《算力引進、產業落地、政策對接專班工作方案》,對在建、簽約、洽談項目分類實行清單管理、責任到人。

中國移動青海高原大數據中心。受訪單位供圖

中國移動青海高原大數據中心。受訪單位供圖

今年以來,海東堅持規劃先行,在已有零碳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規劃的基礎上,啟動編制海東河湟新區省級綠色算力產業集聚示范區規劃。開展數據援青,借助青海省數據局、省級援青組力量調動全國算力資源,充分發揮海東援青干部和外派挂職干部作用,在北京、南京成功舉辦海東專場推介招商活動,對接洽談項目4個,達成合作意向7個。優化區域協作,相繼與黃南州、西寧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區域數據資源共享、產業機制互通、人才交流合作,與無錫市數據局初步達成建立無錫-海東算力調度聯盟意向。

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方能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截至目前,海東市累計建成標准機架(2.5KW)17574個,上架率62.87%,累計應用總算力規模達2710P,累計使用存力81.44PB。網絡出口帶寬總和17.8T,使用11.5T,光纖接入端口佔固定互聯網接入端口的97.59%。全市建成、在建、儲備綠色算力產業項目29個,總投資460.9億元。

“搶抓三個窗口期,做好三角形布局,謀劃三條產業鏈,爭取建三大平台。”海東市數據局局長安志忠介紹,下一步,海東將持續集中精力打造河湟新區省級綠色算力產業集聚示范區和展示窗口,借助數據援青,強化“東數西算”,推動“綠算東輸”,加快構建綠色算力產業體系。

(責編:楊啟紅、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