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新面貌讓人心情敞亮!”

王振偉的新居新生活。青海日報記者 陳俊 通訊員 馬芳 攝
暮春,一場雨雪浸潤三川大地,再現罕見的“杏花煙雨”奇觀。4月29日,回遷新居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滿坪鎮河口村村民王振偉家裡笑聲不斷,前來道喜的親戚圍坐在陽光房裡,吃手抓、刮碗子、聊家常、話黨恩……王振偉的妻子笑顏如花地忙碌著。
有著旋轉台階、實木大門、灰瓦白底中式圍牆的農家小院顯得大氣古朴。走進院內,菜地裡綠色菜苗已經冒了尖,為小孩子精心准備的乒乓球台、秋千、休閑座椅等,休閑中透著溫馨。順著台階走進家中,衛生間、開放式廚房、儲物間、洗衣房、室外休閑區、陽光房裡的餐廳等功能明確,各種家具擺放整齊,處處透露著主人的溫暖用心。
新房屋、新環境,新起點、新希望。從3月16日開工到4月22日不間斷維修,並通過縣、鄉兩級驗收,緊著添置了一些家具電器后,王振偉一家順利回遷“新”家,這也是滿坪鎮災后重建后第一個住上新房的農戶。期間,各級黨委政府根據第三方給出的房屋鑒定級別,為他家補助了5.58萬元維修加固資金,並提供貼心的指導服務。
“遭受地震災害后,房屋鑒定為C級。我們不能隻等靠政府,春節前我就請好了大工師傅,政府及時下發了補貼資金,房子蓋得很滿意。”王振偉說,黨和政府就是我們老百姓的主心骨,跟著黨和政府走,路穩心寬。
“開工以后,我們夫妻倆雖然忙碌但卻很開心。現在,新房子的門窗換成了斷橋鋁,還裝了電暖氣,牆面用了牆板和鋁扣板加固,極大節省了時間。”王振偉說。
看到王振偉已入住的新家,哥哥王振文也很喜歡,同樣評定受損等級為C級,他也選擇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自籌部分資金蓋一院防震等級高而且舒心的房子。
“砂石料價格穩定,工匠又多,政府還提供專業指導,我的房子也要加快速度,爭取早日住進新家。”王振文說。
來到幾公裡之外的官亭鎮鮑家村,記者看到各施工隊正在對災后農戶房屋進行維修加固。
70歲的鮑生國老人成為第一批驗收合格后入住新家的農戶,對老人來說,這幾個月的生活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地震發生以后,鮑生國一家全部搬進活動板房,開啟了“臨時”的居家生活。“吃穿不愁,還有志願者上門幫助,100多天的板房生活溫暖舒心。但我們老百姓舍不得再給黨和政府添麻煩,一開春,我就帶著孩子清理殘垣斷壁,規劃重建方案,不到一個月時間,我的新房就完工入住了。”鮑生國高興地說,房屋圈梁、裂縫牆面全部加固了,外立面全部粉刷一新,再把之前的家具擦拭干淨,新家新面貌讓人心情敞亮。
“從板房搬出來的時候,政府給的米面油還沒吃完,我就張羅著在新家裡吃了一頓漿水拉面,真的是味美心暖呀!”已入住新家的鮑生國說。
鄰居鮑義杰同樣已入住新家,他家採用板牆加固方式,極大地縮短了維修時間。自己的新家安置好了,在西寧打工的他回來加入到村裡重建家園的行列,還實現了在家門口掙“光陰”。
“我們夫妻倆一天的工錢有四五百元,改善了生活照顧了老人孩子,還能學到技術,一舉多得哩!”鮑義杰說。
讓災區群眾盡快住進溫暖的新房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最關心的頭等大事。自災后恢復重建啟動以來,民和縣統一農房維修加固修前鑒定、修中監督、修后驗收等標准,嚴格按照“一戶一策”要求,嚴把施工質量關和安全關,加速度推進農房維修加固重建進度,全力做好農房竣工驗收,各級各部門多方聯動加快速度,爭取早日讓所有受災農戶回遷“新居”,實現“安居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大通:遷新居 迎新生
- 青山、青山,地如其名,順著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鄉道一直走,沿著公路兩旁望去,延綿的山巒、平整的田野、吐綠的樹枝……好一派綠水青山田野風光。 經歷過2022年“8·18”山洪災害后,大通縣按照“政策的可行性、群眾的能動性、搬遷的公平性、安置的節約性、選址的安全性、工作的可及性”原則,扎實開展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筑牢群眾安全屏障。…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