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裸鯉,重現一個生機盎然的青海湖

裸鯉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供圖

青海湖流域的裸鯉。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供圖

裸鯉救護中心增殖車間的魚苗。青海日報記者 陸廣濤攝
“截至2023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已達12.03萬噸,是保護初期的46倍。”
數字是抽象的,在抽象的數字背后,是青海保護青海湖裸鯉堅定不移的決心,是一代又一代護魚人用生命守護生命的接續,是漁政執法人員護魚紅線監管的每一次執法,是科學家不斷傾注的心血……
從1982年封湖育魚至今,青海省已在保護湟魚的漫途中“征戰”了40余年。踏過一個又一個“十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果斷行動,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今天,保護湟魚、保護青海湖、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民共識。
人工助力,開啟生命繁衍的綠色通道
每年春夏之交,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畔“湟魚家園”都會聚集大量慕名而來的游客,“半河清水半河魚”的重現成了這座海濱藏城的旅游熱點。
在咸水中生活,在淡水中產卵,青海湖裸鯉的性腺發育需要水流的刺激。湍急的河水從人工修建的一個個階梯上流下,洄游的青海湖裸鯉奮力逆流而上,展示出生命頑強與神奇的力量。
然而,曾幾何時,這些重要的生命通道因為周邊農牧民的農業需求被阻斷。為保障青海湖裸鯉正常生殖洄游,自2010年起,青海省投入4500萬元,拆除多條河流的攔河壩,並按照每米高度降低10%的標准修建、改建滾壩,不僅暢通了洄游通道,還大大拓展了產卵場面積,徹底解決了多年來“魚農爭水”的矛盾。
“這種‘敞開式階梯形過魚通道’,每1.6米間隔設置一個高30厘米的台階和一個小水池,供魚兒們休息緩沖,基本能夠保証它們順利上溯,大幅度提高了湟魚洄游自然繁殖力。”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副主任祁洪芳介紹,這樣的過魚通道是湟魚資源保護恢復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並不是我們一蹴而就得來的成果,是一次又一次在摸索中不斷總結出的經驗。”祁洪芳說,從2006年的導壁式過魚通道,到2008年的金屬簡易過魚通道,都是對如何建立更好通道所做的嘗試。2010年開始,青海省先后對沙柳河、泉吉河和哈爾蓋河的攔河大壩進行拆除,依據之前的基礎研究,修建、改建7座洄游通道,為青海湖裸鯉的生命繁衍開啟了人工綠色通道。
科技加碼,重現河湖水清魚躍美景
近日,冬季的寒流席卷高原,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數千萬尾青海湖裸鯉魚苗卻安然過冬。
如果說管理設施投入是基礎和保障,那麼圍繞棲息環境的生態修復和人工繁育技術,則為湟魚重生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每年6月下旬左右,從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馬河等洄游產卵地的河道裡,除了奮力洄游的湟魚,我們還能看到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助產師”在冰冷的河水進行青海湖裸鯉人工授精工作。“從河道的人工授精到增殖車間孵化,再到裸鯉中心池塘越冬、恆溫循環水車間培育,最后再放流回青海湖,這中間親魚如何起捕、受精卵如何照料、車間培育如何控制好溫度和水質等,重要的環節一環扣著一環,不能出半點差錯,這是一場呵護生命的接力,科技支撐是最大的優勢。”吳艷紅說。
據了解,2020年以來,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在逐步提高裸鯉人工培育成活率的基礎上,採用生物絮團、開口餌料培育等技術手段,進一步摸清了青海湖裸鯉仔魚發育以及食性轉變等早期發育特征,攻克了人工孵化和苗種培育關鍵技術、研制了青海湖裸鯉仔魚開口餌料配方、青海湖裸鯉疾病防治技術,青海湖裸鯉種苗淡水人工繁殖“三率”明顯提高,仔魚成活率達到80%以上。目前,青海省已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苗種繁育和保種基地,形成較為全面的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技術研發與實踐平台,培育模式從傳統的池塘培育模式,轉變為工廠化車間培育模式,大大提高了人工增殖放流質量和規模。
祁洪芳介紹道,自青海湖封湖育魚實施以來,全省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提升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放流成效,增殖放流從最初的每年300萬尾增加到現在的2000余萬尾。截至2023年,已累計放流2.1億尾,增殖放流對青海湖裸鯉資源量恢復貢獻率達到26%。
在這場青海湖裸鯉保衛戰中,科技的不斷提升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穩穩托起了青海湖裸鯉的重生之路。
禁捕護魚,執法監管拉緊資源保護紅線
對於青海省一線漁業漁政工作人員來說,除了每年青海湖裸鯉洄游產卵季3個月時間的晝夜巡護,為防止不法分子偷捕湟魚,冬季巡護也是他們的常態化工作,熬夜更是家常便飯。
抓捕非法捕撈者、暗訪排查、案件偵破,甚至面臨暴力抗法,這支活躍在保護一線的執法隊伍代表著青海省不斷強化的依法治漁力度,為青海湖裸鯉保護撐起了一片天。
堅持保護與打擊兩手抓是青海省青海湖裸鯉保護戰的重點。
去年9月25日,2023年青海湖裸鯉資源保護專項行動正式開啟,一直到12月底,青海湖流域3州3縣12個鄉(鎮)、2個農場、45個村,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沿青海湖區域及西寧市、海東市范圍內的所有重點旅游、餐飲場所都納入到非法捕撈重點執法監管區域。同時,在青海湖重點水域建立具有各執法環節銜接的漁業漁政綜合信息監測系統,實現全天候監控。
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負責人介紹說:“面對非法捕撈者,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依據,漁政人員才能做到執法嚴明、依法抓捕、懲罰有據。”從印發《青海湖封湖育魚聯席會議制度》《青海省漁政執法能力建設工作方案》,到成立環青海湖地區(流域)涉漁違法犯罪常態化防控打擊領導小組,再到發布《關於依法嚴厲打擊非法捕撈青海湖裸鯉(湟魚)等水生野生動物資源違法行為的通告》《保護青海湖裸鯉資源倡議書》,青海省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圍繞保護青海湖裸鯉的法律法規,給非法捕撈者以威懾。
2023年,還組織相關州縣公安、農業農村、市場監管、文化旅游等部門聯合開展專項執法和宣傳教育,嚴格落實行刑銜接機制,做到從“水面”到“餐桌”全鏈條監管,快查快辦違法捕撈典型案件,時刻保持打擊違法捕撈的高壓態勢。
“當前,青海湖流域進入冬季冰封期,非法捕撈、人員違規上冰徒步等風險隱患增大。為解決好這一突出問題,持續鞏固前一階段打擊整治成效,我們結合‘漁政亮劍2023’‘網盾行動’等系列執法行動,深挖非法銷售背后偷捕者、組織者,徹底斬斷非法銷售利益鏈條,組織執法人員對環湖地區各村社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及時發現掌握非法捕撈風險隱患,用好漁業漁政綜合信息監測系統,推動監控預警信息與公安、市場部門並網互通共享,提升監管效能,依托全省生態管護員體系,科學劃分協助巡護區域,消除監管盲區,真正打通禁捕管理‘最后一公裡’。”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幾十年的青海湖裸鯉守護之路,我們從被動式拯救,到主動扛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如今,青海湖水體面積不斷增長,鳥類種群持續恢復,“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盛況每年如約而至,美麗的青海湖水清魚躍,重現生機盎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西寧市湟中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
- 人民網西寧2月28日電 (記者甘海瓊)2月28日,西寧市湟中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西寧市湟中區委副書記、區長郭健代表湟中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 青海在全國率先設立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小組
- 人民網西寧2月28日電 (記者楊啟紅)記者從青海省民政廳獲悉,近日,青海省民政廳在全國率先設立青海省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小組(以下簡稱工作小組),該工作小組由民政、教育、衛健等22個相關部門組成。 工作小組主要負責統籌協調全省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研究擬定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政策措施和年度工作計劃﹔組織協調指導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細化職責任務分工,推動部門協調溝通,加強政策銜接和工作對接﹔督促檢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的落實情況,及時通報工作進展情況﹔總結、交流、推廣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經驗,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和表彰獎勵工作等。…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