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許”一城山水 “諾”滿城歡顏

賈 泓 李延平
2023年11月10日09:01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西寧市人民公園。 青海日報記者 祁國彪 攝

  西寧市城西區,作為青海省唯一一個地區生產總值超400億元的縣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現代化。2023年10月,城西區再次獲得一個全省唯一——青海省內唯一城市轄區被評為生態環境部命名的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在這樣一座快速發展的城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城西區優勢在哪裡?優異在哪裡?經驗有哪些?

  西寧市城西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明軍說:“作為省會西寧市核心城區,城西區優勢較為明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綠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生態狀況良好、環境質量優良,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區人居環境品質穩步提升。在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中生態綜合治理成效成為我們最大的優勢。如今的城西區‘水清、岸綠、河暢、景美’全面呈現,正在實現一街一品、四季常綠、花香滿城的華麗蝶變。”

  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以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現代金融、現代商貿“四大集聚區”建設為路徑,全力推進綠色發展,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城西區兌現了一城山水的許諾,讓生態發展的福祉更多惠及人民,也為西寧市建設生態文明高地中心城市累積了實踐經驗。

  “智”在山水間

  “惠”在城市裡

  “現在看到的畫面是毛雞灣和大掌灣森林防火監控,監控半徑達5公裡至8公裡,通過煙感識別、火點識別以及GIS定位,完成事前煙感火災預警、事后應急指揮調度、遠程喊話調度、現場精准定位等。”11月3日,城西區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工作人員任瑋介紹說。

  監控畫面清晰可見,高樓林立、樹木搖曳、山坡上牛羊成群……隨著畫面的切換,毛雞灣山頂、護林房四周環境盡收眼底。

  “基於‘智慧西區’項目,城西區在全市率先完成‘智慧生態’信息平台建設。‘智慧西區’信息化建設項目——城市運行指揮中心,項目范圍覆蓋城西區建成區面積約53平方公裡,涵蓋1鎮、7個街道辦事處、43個社區,聯動業務部門23個,成為全省首個‘大數據+指揮中心’現代化綜合平台。”王明軍說。

  該項目包括轄區公共區域內的各類城市部件普查摸底、2.5D地圖數據、實景地圖數據、虛擬三維地圖數據建模。如今,“生態互聯”應用建設已完成火西村護林房等共計34個土壤監測、10個大氣監測、18個森林防火監控、5個水質監測點位的設施建設和入網工作,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什麼是寧靜小區?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噪音小、居住環境相對安靜的小區。為整治影響小區居民生產生活噪聲問題,有效防治環境噪聲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城西區率先在全市范圍開展寧靜小區創建工作,麒麟花園便是其中之一。

  走進麒麟花園,安靜整潔,老人孩子悠然自得,不遠處有一台揚塵噪聲監測儀器,儀器LED屏上顯示日期,小區內噪聲分貝、PM_2.5指數、PM_10指數等一目了然。小區綠化帶中豎著寫有“需要靜靜聆聽”等溫馨提示牌。

  “自打造寧靜小區后,物業工作人員經常為我們普及減音降噪知識,還特別針對房屋裝修方面做了嚴格規定,避免裝修公司在休息時間裝修。”小區居民趙先生說。

  為有效防治城西區建筑工地揚塵污染,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高施工現場揚塵污染防控能力和文明施工程度。城西區大型建筑工地安裝揚塵在線監測系統,並通過手機App隨時隨地對轄區建筑工地揚塵情況監控,提高了施工現場環境管理的及時性,並實現了對環境的准確監測,防止建筑施工領域對環境的污染。

  智慧管理,帶來的是生態的明顯好轉——年均空氣質量優良率由2020年的89.5%上升到2022年的96.8%,“兩河一渠”治理成效顯著,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2020年至2022年均為100%,森林覆蓋率達到42.84%……生態美,正成為城西區最靚麗底色。

  “治”在山谷間

  “美”在發展裡

  秋日的火燒溝天高雲淡、空氣清新,山坡、深澗、腳下依然生機盎然。順著小道走進疏林草地,場地開闊、視線通透,一步一景,市井記憶、陌上花開、蒲公英等雕塑形態各異,尤其陌上花開讓人印象深刻,以橢圓形為依托,格桑花點綴其中,展現出山花爛漫的自然美景,更是保護高原生態、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建設戰略的體現。

  王明軍說:“這裡根據場地及道路的自然劃分,形成了‘一谷一世界’,移步異景,隨著四季更替,疏林草地區、彩林廊道區、丁香山谷區等區域景色各異,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游玩。”

  在實施火燒溝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中,城西區改變了當初植被稀少、自然災害隱患突出的狀況,林草覆蓋率大幅提升,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降低溝道內自然地質災害風險,提高下游城區生態安全系數。昔日的“臭水溝”變身為青藏高原大型郊野公園。

  環境綜合治理是城西區在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的最大優勢。不僅在火燒溝,城西區還累計爭取專項資金1.7億元,組織實施水槽溝等水環境治理,為轄區“生態+”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完成大南山三期綠化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工程,累計補植補種各類苗木254公頃,逐年實現林區“增綠、增彩、有花、有果”目標,林區質量明顯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42.84%,居全省前列。

  在生態美好中發展,在發展中遇到一城青綠。城西區立足區情和創建優勢,不斷推進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以生態“含綠量”贏得發展“含金量”,實現經濟向綠色發展轉型。堅持“服務業強區”發展戰略,不斷培育壯大市場發展主體,第三產業總量位居青海省縣區首位。全省56%以上金融機構聚集城西區,成為全省金融機構最多、金融活躍度最高、金融人才最聚集的城區﹔全區53棟商務樓宇入駐企業4100余家。

  青山“見”初心

  綠水“映”歡顏

  走進白沙灘公園別有一番秋日韻味。秋風起,落葉紛紛,目光所及,滿是浪漫金黃,陽光照射下色彩斑斕,行走其中,讓人陶醉。

  “我喜歡畫畫,周末放假的時候媽媽會帶我到風景好的地方寫生,今天來白沙灘公園,秋景正好。”文匯小學學生王博文指著畫板說。

  此時,畫板上的畫與公園別致的景融為一體,盡顯“岸綠、景美、人和”。

  城西區按照“綠在城中建、人在景中游、美在身邊繞”的綠色發展思路,不斷推進城市生態功能區、綠地系統、公園體系與“綠屏綠芯綠廊綠道”有機結合,建成白沙灘公園、碧山生態公園、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等7個城市公園,人均園林綠地面積達22平方米,位居全省之首。投資6132萬元,建成10.4公裡城區綠道,形成串聯城區綠化和水系的“綠色通道”,做到城區綠道全線貫通“景城一體化”,成為綠色環保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

  不斷創新宣傳形式,拓寬宣傳渠道,充分利用宣傳活動及“綠色單位”“無廢細胞”等創建工作,廣泛開展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養成“保護生態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2022年城西區群眾生態文明建設滿意度為94.6%,參與度為85%。

  青山無言,見証著城西區把良好生態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守護著群眾看得見的青山碧水藍天的生動實踐。綠水為鏡,映照出城西區各族群眾團結一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青海省2023年度坡耕地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已過半
  人民網西寧11月4日電 (記者楊啟紅)記者從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治理部獲悉,2023年,青海省在黃河流域計劃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3項,坡改梯面積2.2萬畝,修建田間道路36.47公裡、排水溝12.66公裡,項目區涉及湟中、互助、民和3縣(區),總投資4400萬元。截至目前,3個項目區日動用推土機等機械260余台,日投入勞力700余人,共完成坡改梯1.51萬畝,完成率已達69%,完成投資2685.66萬元,完成率為61%,目前各項目縣(區)正按預期目標有序推進,有望12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來自1600多公裡外的感謝信
  “尊敬的班瑪縣公安局知欽派出所領導及全體民警:你們好!請接受我們一行11人最衷心的感謝及最崇高的敬意……”近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公安局知欽派出所收到一封來自河南省洛陽市的感謝信,表達著11名游客對派出所民警的感激、贊揚和認可。 來自1600多公裡外的感謝信。…
你好北京!20名藏族少年圓夢首都
  “我們是去圓夢的,但更遠大的夢想又在這裡啟程了。” 這幾天,一群來自海拔4500米黃河源頭的玉樹少年來到了北京,他們在工人體育館看了一場球賽、和自己喜歡的球員合了影、在與家鄉不同的綠茵場上踢了一場球賽、還爬上夢寐已久的長城、看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出發前的“夢想清單”一一實現了,新的夢想又在這裡燃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