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青海海北:紅色小鎮別樣紅

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
2023年10月31日15:42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比遠更遙遠的地方是什麼樣?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有片金銀灘草原,這裡的浪漫詩意隨著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聲名遠播。

但除了兒女情長,小鎮更有金戈鐵馬。

你可曾聽聞“221廠”?數十年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就在這片草原上研制成功——這裡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發源地,是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如今,西海鎮是海北州州府所在地,更是青海久負盛名的紅色旅游“打卡地”。

東風三號(DF-3)導彈實體。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東風三號(DF-3)導彈實體。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用活紅色資源,高標准打造紅色文化陣地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

2023年的夏天,全國多地黨員干部前來海北州參觀學習,他們走進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原“221廠”七分廠,近距離感受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和革命先輩在金銀灘草原默默奉獻、艱苦奮斗的歷史,回味金銀灘草原上那段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壯麗篇章。

221基地舊址。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221基地舊址。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來青海參加主題學習教育,受到‘兩彈一星’精神的洗禮,深切感受到老一輩人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深受鼓舞和啟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把它融入到工作的點點滴滴,做好各項工作。”

“通過這次的參觀和學習,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為中國的崛起作出的突出貢獻。”

……

海北州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可視可聽、可讀可思的精神食糧,利用數字媒體、線上直播、微視頻等形式,拓展線上教育平台。拍攝系列微視頻,講述“兩彈”元勛愛國奉獻的事跡,在微信公眾平台、視頻號等新媒體平台播放展演,讓原子城紅色文化的精髓直抵人心。

原子城紀念館內一角。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原子城紀念館內一角。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同時,海北圍繞紅色資源,編排情景黨課,通過生動地表演,讓觀眾重溫革命歷史,感受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篳路藍縷的精神,以此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以奮斗姿態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情景黨課宣講現場。門源縣委組織部供圖

情景黨課宣講現場。門源縣委組織部供圖

“很多英雄事跡,從過去的聽說到自己演繹宣講,我深刻感受到了英雄先烈的精神和奮進的力量。”“每宣講一次,就受感動一次,這是一堂非常生動深刻的黨課”……這樣的贊嘆,出自情景黨課宣講成員們的口中。

宣講現場。人民網 況玉攝

宣講現場。人民網 況玉攝

而門源縣情景黨課只是海北州以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為牽引,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方面打造紅色小鎮的一個縮影。

“編排情景黨課目的在於通過重溫革命歷史,感受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為了國家利益,敢於奉獻生命,甘願犧牲小我,祖國利益重於泰山,個人生命輕於鴻毛的精神,以此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以奮斗姿態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門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馬洪龍介紹道。

9月底,祁連縣紅色研學基地正式開館,海北州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再添新地標、傳承紅色基因又添新陣地。

賡續紅色血脈,樹起一代人的“精神坐標”

空曠的原野上,兩排鋼筋混凝土立柱,矗立在長滿鏽跡的鐵軌旁,斑駁而滄桑,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輝煌。

上星站。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上星站。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這裡,被稱為“上星站”,是“221廠”最核心的廠區之一。

“可以說,這裡是我國強國之夢開始的地方。”“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專職教師馬曉燕說,當年,這個草原深處的小小站台,先后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以及多種型號的核產品,運往核試驗場和它所裝配的部隊。

總有一種精神,激勵我們前行。如今,“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有26名專職教師,年齡最大的89年,最小的98年。新一代的年輕人接過了老一輩的“接力棒”,正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而努力。

“那個年代,科學家和每位工作人員所作出的貢獻,是我們難以想象到的,每進行一次現場教學,對他們的敬佩之情就會加深一些。”“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90后專職教師馬曉燕每次帶學員在上星站現場教學時,都會有新感悟。

“打鐵還需自身硬”,怎麼才能讓學院年輕的教師和馬曉燕一樣,從內心深處愛上從事的這份事業?

從籌建之時起,學院就組織年輕的教師走訪221基地的干部職工,挖掘他們的故事,為他們建立歷史人物檔案和遺址檔案。

221基地一分廠舊址。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221基地一分廠舊址。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教師入職的第一課就是帶出去走訪科學家,讓科學家為老師們講述如何造一顆原子彈、如何造一顆氫彈。走訪幾位科學家之后,年輕教師們都能理解,聽科學家講述也都是淚流滿面。”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教務部部長周廣靜說。

為讓更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留存下來,馬曉燕與學院其他老師多次赴北京、蘇州等地,採訪記錄50余位221基地的老科研人員、部隊指戰員的事跡。

每一次的專訪都是一次學習,收獲感動的歷程,年輕教師在這條路上不斷成熟,不斷刷新對“兩彈一星”精神內涵的認知。

正在上星站現場教學的馬曉燕。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正在上星站現場教學的馬曉燕。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漸漸地積累之后,學院年輕教師深受感染,“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和傳承好精神是學院的職責使命所在。

周廣靜介紹,“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課程是特色課程,將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彌足珍貴的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為國保單位建立遺址檔案,為親歷者建立口述歷史人物檔案,挖掘背后的故事,讓每個教學點展現出“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是學院要走的特色發展之路。

到目前,學院已經為200余名221人建立了口述歷史檔案,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對“兩彈一星”精神內涵最好的詮釋。

“隻要來過海北州、來過金銀灘草原,那就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採訪結束時馬曉燕說道,聲音裡滿是堅定。

海北風光。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海北風光。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斗轉星移,時光流逝。這座滿載紅色精神的小鎮,從歷史長河中走來,帶著文化底蘊和紅色印記不斷發展變遷。

如今金銀灘大草原成了當地牧民的草場,大片的羊群悠然自得地在曾經的基地上吃草,先輩們的奉獻與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這些后人才有足夠的底氣,鑄劍為犁、馬放南山。

(責編:況玉、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