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深入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法,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
人民日報看青海|法律援助惠民生暖民心
原標題:
各地深入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法,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
法律援助惠民生暖民心(法治頭條)
圖①:浙江舟山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為受傷的受援人提供上門法律服務。張旭兒攝
圖②: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司法局組建的法律援助公益律師團,向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徐江海攝
青海祁連縣,祁連山風景。白玉文攝
前不久,司法部公布修訂后的《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法律援助是國家建立的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制度。
“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全面規范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司法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深入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法,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和法律援助機構從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依法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為人民群眾特別是經濟困難群眾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讓這部惠民生、暖民心的法律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更加精准維護重點群體合法權益
“丁零零——”
3月20日,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江縣法律援助中心,接進了一個來自龍江縣婦聯的電話。當地某村村民馬某經常因丈夫酗酒、家庭瑣事遭丈夫毆打,家暴案件已在派出所立案,馬某也向龍江縣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馬某因為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打官司維權,遂求助縣婦聯幫忙申請法律援助。
龍江縣法律援助中心立即與馬某取得聯系,進一步了解案件情況,並為她開通綠色通道,當即受理案件,指派婦女維權經驗豐富的律師承辦案件,最終有效維護了馬某的合法權益。
據統計,目前,全國法律援助機構依托婦聯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700余個。2022年,全國法律援助機構共組織辦理涉遭受虐待、遺棄或者家庭暴力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8900余件,提供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咨詢231萬余人次。
“法律援助要接地氣惠民生,真正依法為困難群眾雪中送炭、排憂解難。”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局長楊向斌表示,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法,需要為農民工、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未成年人等重點群體提供更加精准的法律援助服務。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平台經濟迅速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維護問題受到社會關注。為此,司法部指導各地將外賣小哥、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作為法律援助的重點群體,將確認勞動關系納入法律援助事項范圍,對申請支付勞動報酬或者請求工傷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的進城務工人員免予核查經濟困難狀況。
“登不上公司APP平台,看不到自己做了多少單,我的工資怎麼辦?”
張某是進城務工人員,在廣東廣州市某家政服務公司任保潔師、廚師,其考勤記錄和工單均通過公司APP平台完成。自2022年2月起,因經營問題,該公司開始拖欠員工工資,這讓張某等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為此,張某等人陸續向廣州市的法律援助機構申請了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機構依法免予核查張某等人的經濟困難狀況,很快指派了承辦律師。承辦律師一方面通過多種方式想方設法推算出公司拖欠受援人的工資總額,另一方面通過受援人的勞動合同、APP截圖、微信聊天記錄和銀行交易明細,形成完整証據鏈。2022年9月,承辦律師代理張某等人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申請勞動仲裁,相關請求獲得仲裁機構支持,張某等人最終拿到了工資和賠償金。
“近年來,全省法律援助機構積極創新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服務方式,持續努力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廣東省司法廳副廳長陳建表示。
讓困難群眾就近就地獲得法律援助
今年,黃維青律師開啟了他在青海志願服務的第八個年頭。
2016年10月,黃維青響應號召,主動報名參加“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從上海來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為當地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服務。
“2021年,整個果洛州隻有我一名志願律師,服務范圍覆蓋周邊縣。”黃維青說,當時他要在幾個縣之間來回奔波,工作難度和壓力不言而喻。因此他非常注重“傳幫帶”,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員和大學生志願者傳授實踐經驗,推動提高當地法律援助服務質量和水平。
青海省司法廳黨組成員、援青辦主任李曼介紹,從2009年開始,“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已經在青海開展了14年,截至目前,共為青海派遣了202名志願律師和236名大學生志願者,辦理法律援助案件8477件,為農牧區群眾提供了優質的法律援助服務,也推動解決了青海律師資源供給不足、分布不均等問題。
“針對偏遠地區法律服務資源相對短缺的問題,司法部指導地方在省、市范圍內統籌調配律師資源,保障法律援助工作有效開展,持續開展‘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援藏律師服務團’項目,為中西部地區農村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楊向斌表示,司法部還積極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和法學專業學生成為法律援助志願者,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等法律援助。
一輛載有29人的客車在村道拐彎時,失控撞到路邊樹木后又翻下斜坡。在事故中受傷的20名傷者陸續出院,卻未獲得及時賠償。
在這起發生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的交通事故中,傷者大部分是老年人,且均居住在偏遠山區。如何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維護合法權益?
經過溝通,湘西州與永順縣兩個法律援助中心決定為20名受援人開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永順縣法律援助中心使用“湖南智慧法援平台”全省通辦功能,向湘西州法律援助中心流轉案件信息,由州、縣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上門集中受理法律援助申請。經過法院一、二審和強制執行,今年兩個法律援助中心幫助20名傷者拿到了賠償款。
“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行動又不方便的老年人、殘疾人,許多地方的法律援助機構主動上門為他們提供服務。”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一級巡視員孫春英介紹,各地依托鄉鎮(街道)司法所等設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有7萬余個,依托村(居)委會建立的法律援助聯絡點有26萬余個,“困難群眾就近就地就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數據多跑路”讓法律援助更可觸及
近日,寧夏雲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微平台上線試運行。平台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整合法律援助、公証等業務,為群眾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務。群眾可足不出戶視頻連線各類公共法律服務機構,並可在線進行法律查詢、申請預約、智能生成法律意見書等多項法律服務事項辦理。
當前,運用信息手段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日益普遍。“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我們整合法律服務網與司法行政APP、微信小程序功能,為鄉村群眾提供及時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楊向斌說,不少地方還因地制宜在鄉村地區配備了法律服務自助終端,為群眾提供視頻咨詢等服務。
山東的李某某與某公司存在勞動關系,被安排至浙江蘭溪市某建設項目從事泥工。2022年9月,李某某因在工作中受傷構成九級傷殘,無法繼續工作,便回到了山東老家。此后為工傷賠償問題,李某某多次聯系公司未果。
今年3月,李某某通過“浙裡辦”網上申請法律援助。蘭溪市法律援助中心通過網上審核,根據法律援助法關於進城務工人員請求工傷事故人身賠償、免予核查經濟困難狀況的規定,受理該案並指派律師承辦。承辦律師准備好申請仲裁材料后,考慮到李某某本人在山東,來往蘭溪不便,故通過網絡視頻方式確認了授權委托書、勞動仲裁申請書等材料的簽字手續。
從法律援助的申請、受理、指派至申請勞動仲裁,李某某本人一直在山東老家,法律援助網上辦、零見面的服務方式,讓李某某“一次也不用跑”就能獲得法律援助。2023年5月,某勞務公司一次性支付李某某各項費用合計11萬元。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如今,各地通過遠程服務、“跨省通辦”等方式,大大降低了群眾申請法律援助的成本和負擔。
楊向斌表示,為深入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法,下一步將大力推進法律援助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圍繞法律援助的工作程序、質量監管等內容,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細化相關要求,進一步加大服務供給、推進均等化,讓法律援助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版式設計:沈亦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