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潤物無聲的生態教育體系
青少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生力軍,是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模范踐行者,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生態文明理念,既要立足青少年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又要立足我國優秀傳統生態文化,還要依托各地豐富的生態教育資源。構建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以家庭教育為延伸、以自然教育為抓手的生態教育體系,實現各方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教育效果,向青少年普及生態文明知識的同時,規范其生態保護行為,不斷提升其生態文明意識。
打造生態學校,守好教育主陣地。生態學校以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指導,以促進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培養具有良好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生活習慣的學習者。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將綠色發展作為重要戰略支點,把生態學校的建設作為關鍵的一環。可見,生態學校建設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時代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學校在完善自身建設、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的同時,助力解決當地生態問題,為生態文明的發展提供源動力。作為培育青少年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載體和全方位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天然基地,生態學校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培育青少年生態文明理念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應積極探索生態學校的落地實踐,覆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各個學段,將生態元素有效融入到校園建設中,將生態與“德育”充分結合,引導青少年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編寫生態教材,用好豐富自然資源。生態教材指向青少年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升,是培育生態文明新人必不可缺的重要依托。從內容角度看,生態教材涵蓋了生態知識、宣傳生態思想觀念、傳承生態文化、旨向生態倫理的塑造。由此,教材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潛移默化地使受教育者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當下,生態教材大多在充分利用地方性生態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地呈現文化和自然生態樣貌,以文字的方式展現“本土化”自然景觀,引導學生習得生態知識、豐富生態情感認知、養成良好生態習慣。生態教材不僅能夠實現工具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價值。通常,生態教材以課本、繪本、活動冊、練習冊等形式呈現,也包括學校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生態教學材料,還包括自然保護地管理部門拍攝制作的錄像或錄音教材。優秀生態教材的推廣有助於進一步豐富和擴展青少年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和形式,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師生樹立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價值觀念,不斷提升青少年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開發生態課程,講好綠色發展故事。課程具有知識性、學術性和意識形態性,肩負著以知識體系和人文意蘊感召青少年,規范其行為的職責,是提升人文素質教育和培育生態文明理念的協同推進的良好資源和平台。培育青少年生態文明理念要以課程為載體,講好我國在革命、建設和發展歷程中的綠色發展故事。生態課程通常以本地或本校自行開發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為主體,以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為輔助,以此拓展生態課程育人的渠道。生態課程依托地方人文資源本底,深挖綠色資源,以“大自然”為重要載體和平台,基於“培育生態文明理念、養成良好生態文明習慣”的教學指向,實現綠色生活理念的廣泛傳播和實踐。生態課程的開發有利於提課堂教學的的育人價值和實施效果,促進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的養成。立足“人—社會—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生態人的育人目標,打造寒暑假生態環保小課堂,發展一系列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以知行合一為特征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全方位培養青少年的生態文明理念。
開展自然教育,架好實踐育人橋梁。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環境為背景,貫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依托自然資源,以人與自然為核心,通過體驗式參與的方式引導青少年走進自然、學習自然,站在自然與人類共同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的主體性教育過程。把課堂搬到大自然,感受雨后泥土的芬芳,野草花的清香和遠處鳥兒的啼囀﹔把課堂搬到博物館,了解蘑菇的種類、昆虫的特性和動物的繁衍。通過更有趣味性、更有意義的方式,促進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深度融合,促進青少年生態理念的形成。同時,可以充分依托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自然教育基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體驗、自然觀察以及自然教育的生態實踐活動。國家公園就是進行自然教育的天然場所,通常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兩個管控區。可以利用好一般控制區,滿足青少年進入自然、親近自然的需求。在生態實踐中,推動青少年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行中學、行中悟,用雙手為祖國播種綠色,增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
推動家庭教育,營造生態文明氛圍。家庭是推進全社會生態道德育人的首要陣地。生態家庭是培育青少年生態文明理念的第一課堂,是傳播生態文化的第一場所。家庭生態教育是青少年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形成最直接的動能。以家庭生態教育為延展,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就是要將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與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美麗中國建設相結合。生態家庭需要每位家庭成員審視現有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是否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進而養成有利於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家庭為單位做綠色生活的倡導者、踐行者、推動者。生態家庭的發展,可以進一步帶動綠色生態文明社區、綠色生態文明單位等的創建活動,在社會面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文化風氣。推動家庭落實生態文明責任,筑牢青少年生態文明認知的情感基礎,豐富生態文明教育內嵌於心的“生活”體驗。
培育生態文明意識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構建潤物無聲的生態教育體系,推動生態文明理念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融入到各項教育活動中。青少年鏈接萬千家庭,萬千家庭構筑和諧社會。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牢固生態文明理念,培養節約意識、環保意識、低碳意識。青少年成長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將帶動全社會將推進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民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形成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作者系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教授、副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